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春来纸鸢飞满天
◎絮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又到了放风筝的时节,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的日子里,蔚蓝的天空被一只只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风筝装点得多姿多彩。 
  风筝,古称“鹞”,北方称其为“鸢”。早在春秋时期,以竹木制成,能迎风升空的“木鹊”“木鸢”就出现了。到了汉代,纸鸢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唐代以来,放纸鸢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流传开来。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有这样的描绘:“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唐末诗人高骈也留下了《风筝》的绝唱:“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到了宋朝,放风筝这一活动就更为盛行了,当时还出现专门制作风筝的手工作坊。宋代寇准在名为《纸鸢》的诗中写道:“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明清时期,放风筝的活动更为普及,并多集中在清明节前后。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写道:“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往今来,风筝牵动着无数文人的诗情画意,人们不仅在诗词中吟咏赞颂,更将之入画,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和《长春百子图》里都能看到古人放风筝的动人景象。
  风筝的图案五彩缤纷,寄托着人们喜庆、福寿的愿望,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在风筝上画上鱼,寓意年年有余;画上蝙蝠、桃子、松树、仙鹤,寓意有福、有寿,松鹤延年。
  其实古人最初制作风筝时,并非为了休闲娱乐,而是用于军事和通信。后来人们渐渐将放风筝演化为一项感受春的欢乐、体会春的别趣的民俗活动。放风筝时,手中牵着一根线,抬头仰望风筝在空中随风飞翔,一颗心也随之翱翔。趁着春光明媚时节,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放飞手中的风筝,与春日相拥。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