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周公庙的斗台戏
◎赵智宝
  在秦腔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中西府演变出了一种演出形式叫斗台戏,即“对台戏”,亦称“对棚”“卡戏”,两三个或三四个戏班在同一个地方同唱一个剧目。尤其是岐山周公庙戏台,古时每年古会期间,就有唱斗台戏的传统,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周公庙的戏台东西分开独立搭建,且朝同一个方向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加上正前方中轴线上的乐楼,三座戏台,呈“品”字布局,相互独立,又交相辉映,在全国实属罕见。戏台多了,参演的社团也就多了,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秦腔艺术竞争,也就有了后来的斗台戏。周公庙斗台戏这一戏曲文化公平竞争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周边的十里八乡,广为传播。
  岐山县城关有个第三乡业余剧团,人们习惯称“六河戏”,成立于1953年,在当地颇有影响。1954年春季,周公庙古会邀请六河和罗局、朱家坳、尹家坞等业余剧团演出,朱家坳和尹家坞占用庙内西戏楼,六河和罗局占用东戏楼,同时演出,斗台争胜。各家演员都使尽绝妙技艺,献演拿手剧目,吸引观众。在互争胜负的过程中,六河戏剧目多,在古会唱三天四晚上,不唱重复戏,先后演出《伍员逃国》《串龙珠》《玄武楼》《伐梦国》等大本戏。这些剧目,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场面宏大,情节曲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六河戏在连续几天的竞演中总是占上风,赢了戏,受到奖励。
  1956年,周公庙古会“三台”戏楼齐演,西戏台是虢镇西堡子业余剧团,东戏台是六河业余剧团,乐楼是岐山县人民剧团,形成三家对垒,竞争激烈。斗台中,各家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戏,试比高低。乐楼的县剧团由被誉为“二班长”的王彦奎、张德明老艺人领衔,演出《闯宫抱斗》《火烧轩辕坟》《文王回西岐》等剧目;西戏台的虢镇西堡子业余剧团演出《串龙珠》《铡国舅》等多个剧目;东戏台的六河业余剧团演出《破宁国》《铡美案》《九龙口》《出棠邑》等多个剧目。经过几天的紧张角逐,最后的斗台结果是岐山县剧团夺冠。接着是第二轮斗台,东戏台的六河业余剧团与具有地方优势的西戏台虢镇西堡子业余剧团斗台中,六河戏取胜,西堡子戏偃旗收兵。就是这次斗台戏,六河业余剧团一些演技较高的人被专业剧团招录。
  杨柳村业余剧团从1954年到1957年,每年都到周公庙与专业剧团或业余剧团唱斗台戏,因此,当时也是名震一方,在岐山、宝鸡一带很有影响。还有北星业余剧团,由于人员比较多,班底比较硬气,剧目丰盛,所以演出之地比较广泛,经常在岐、宝、凤、眉四县活动演出,常和西府地区的大班小戏斗台。罗局业余剧团除在本县境内的独山庙、周公庙等地活动演出外,还经常到虢镇、凤翔一带演出,曾多次和凤翔乡间的业余剧团斗过台,赢得了不少锦旗。地处五丈原下的高店业余剧团,每逢诸葛亮庙古会期间都要助兴演出。
  古代戏曲班社通过斗台,朴素交流剧目、曲牌与演员、演技,相互取长补短,斗台戏文化也是戏曲文化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主要形式。存在了百年的周公庙斗台戏,现在消失了,但它浓缩了周公庙沧桑的文化发展史,深藏着无数西府人的青春记忆。作为民间娱乐活动的一种形式,带给我们的印记挥之不去,永远闪亮。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