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回味乡愁
李福蔚
  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农村要留得住乡愁,必须重视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村落是传统中国的根脉体系,乡土社会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地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数千年来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时逢当代,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子。“三农”中每一个“农”都关联着乡土文化的问题,重建乡土文化,如何留住乡音、乡风、乡思,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挖掘丰富的历史智慧,开展文化寻根,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用最原真的方式呈现乡村农耕文明的前世今生,为“迷失”的人留住乡村文化的根脉,让人们难以割舍的乡愁得以慰藉和释放,从而传承乡俗、诉说乡音、记住乡愁,激活历史传统,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让正能量更多地润泽温暖人们的心灵,让更多的人“记得住乡愁”!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而且要探讨一种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及精神家园的美学思辨。
  乡愁是什么呢?
  乡愁指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乡愁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回望,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情,是“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依旧。这股文脉在乡间闾巷的乡土文化地标上,它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铭刻着一个村庄的迁徙历史,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这一文化地标,有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如地名史志、祖案家谱、姓名源流、史话传说、农耕技艺。有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祠堂、名人墓穴、拴马石桩、碌碡碾盘、古韵楹联等,共同构成了我们抚摸乡野之厚重、祖辈之荣光、少时之回忆的一个个锈迹斑斑的符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乡村公共所有的文化地标,承载乡愁的乡土文化地标,我们应遵循“保护为先”的原则,对其进行利用,与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保护,改造成为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使其成为振兴乡村、教化乡里、涵育乡风的“压舱石”。
  (作者系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民俗专家)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