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俭足养廉”木匾扬俭德
本报记者张琼

  “这块木匾是2015年从陈仓区收集而来的,匾上阳刻着‘俭足养廉’4个行楷大字,大意是节俭有助于培养廉洁美德。”近日,跟随宝鸡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记者在馆藏文物中见到了这块“俭足养廉”木匾(见右图)。
  这块木匾横长两米多、纵高1.6米,匾面上有裂缝,油漆已基本脱落,边框部分略有残损,但匾上的文字和雕刻依然清晰可见。“俭足养廉”4个字为红底黑字,边框上雕刻有笛子、葫芦、宝剑、宝瓶等木雕,匾的四角部位有拐子龙头雕饰,看起来古朴、典雅。木匾上刻有时间,为1921年2月,说明它的制作年代在百余年前,落款有“愚兄张级三书”。根据这些文字信息猜测,这块木匾可能是一位叫张级三的人送给兄弟或好友的,更多的身份信息无从获得。
  “俭足养廉”这句话古人就曾说过,在唐代文人司空图创作的《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中,有这句话:“均能劝勇,俭足养廉。”其实,古人在俭与廉的关系上,做过不少思考。清代人汪辉祖曾说:“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说当官的人想做到清正廉洁,必须从保持节俭做起。清代学者张鉴在《浅近录》一书中,讲了一段与俭和廉有关的故事:宋高宗时期,大臣孙樊和宋高宗两人谈话,说到官吏如何才能做到公正廉明的问题时,宋高宗问:“何以生公?”孙樊回答说:“廉生公。”宋高宗又问:“何以生廉?”孙樊又答:“俭生廉。”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也崇尚节俭和廉洁,他树立了“俭廉恕德”的范氏门风,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可见,寡欲节用、戒除奢侈、涵养廉洁是古今贤达共同的追求。
  这块“俭足养廉”木匾的主人究竟是谁,记者几经辗转联系,仍未能获知,但从匾额被保存的情况以及文字内容,可以看出赠匾获匾的人对俭与廉的推崇。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