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我的女红情
◎杨可萍
  从小到大,我都是后知后觉。当同龄的姑娘已经学会绣花、纳鞋垫的时候,我连扣子都不会钉。要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家,姑娘出嫁时,需要给婆家每人做一双鞋,还要放在嫁妆台上,供人评价:新娘子到底是否“巧媳妇”,绣花、纳鞋垫这些基本功,可是姑娘出嫁时最大的体面。
  母亲有着不错的女红手艺,绣的花草能闻到香味,绣的小鸟能唱歌,据说,几个姨妈的嫁妆都是她给绣的。多年以来,村里有姑娘出嫁,有媳妇进门,都会请母亲过去参谋参谋相关事宜。按说,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女红手艺应该不差,可是我一直懒得学,心里嘀咕着:将来都穿皮鞋了,谁还做布鞋啊?
  终于,在一个漫长无聊的暑假,母亲强制性地要教我和妹妹纳鞋垫。她拿出打好的袼褙,剪成鞋的样子,每一层都用细白布包边,又在最上面蒙上一层白布,再用剪刀细细地刮平整。做好后的鞋垫,像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等着我大显身手。我和妹妹戴上顶针,端坐在小凳子上,煞有介事地拿起一只鞋垫,开始我们的处女作。
  先选花样,母亲给我们每人起个头,让照着纳,说是先练针法。我觉得穿针很费事,于是穿了足足有一米多长的线,想着这回不用总是穿针了。找到合适的位置下针,想着能够像母亲纳鞋底一样,“哧啦、哧啦……”拽它几十个回合。谁知道第一针就把我挫败了,长长的丝线在背面顺着劲儿打成一个死结,怎么也拽不动了。唉,没办法,揪掉重新穿吧。这回眼瞅着把线捋顺了,却重蹈覆辙,又打结了……我一针都没有纳下去,地上就已经揪掉了好几根丝线。
  母亲过来看见了,好笑地说:“灵人穿寸线,拙人穿丈线。”她把我的线扯掉,重新穿了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线,娴熟地下针,“哧啦、哧啦……”嘿,我一看简单,赶紧要回来自己纳,这不是挺顺畅么?线是不打结了,可是针却不听使唤,总是刺不到我想要的位置。于是乎,我的鞋垫上便出现了一行行歪歪扭扭的图案,像小鸡踏在雪地里的脚印,乱七八糟的。母亲忙着自己手里的活计,瞅一眼说:“没事,熟能生巧,多练练就好了。”
  母亲纳鞋底时,习惯把针拿在头上篦一篦,我也有样学样,试着在头发里篦针,不小心却扎到自己头皮了。不过有头发垫着,倒也不疼。我专心地瞅着正面下针,一使劲,扎到背面的手指了,疼得直跳脚。
  练手半日,又觉得母亲教的花样不好看,便开始自己研究花样。于是找来铅笔,在雪白的鞋垫上描画我想要的花样。画个荷花吧,步步生莲。不行不行,花瓣画得太大,描不下了。还是画梅花吧,喜鹊登梅多好,结果画歪了,喜鹊像只小鸡仔,蜷缩在一朵单瓣梅花上,脚底位置余下大大的空白。于是我又找来橡皮,把描画的线条擦掉。就这样,我还没纳几针,鞋垫已经成了褐色。刚纳几针,我跟妹妹瞅着指甲花开得不错,像团团云霞般灿烂,便商量着“捂指甲”。说干就干,立马扔下针线,去采摘指甲花,捣鼓半天才包好。母亲回来一看我俩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手指头,“得,你俩明天再纳吧”。就这样,我最终花了一个暑假的工夫,绣完了这只鞋垫。据说,隔壁姐姐的速度是两天纳一只的。
  前几日回老家,在母亲的包袱卷里看见了它的身影,歪歪扭扭的针脚依然如故,又陌生又熟悉。这就是我唯一的女红作品,是以记录那些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