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一部周文化故乡的戏曲史
——读赵智宝《西岐戏苑》有感

  ◎孟建国
  赵智宝先生积数年之功,撰写的《西岐戏苑》一书,带着新鲜飘逸的油墨香味,同读者见面了。我作为岐山的子民,看到有关故乡的人和事,总是十分愉悦。作为一名戏曲发烧友、秦腔研究者,也特别关注戏曲研究著述。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本书之后,颇有感触,写出来与读者和戏曲爱好者交流。
  秦腔是陕西人的文化大餐,是陕西人内心深处最不能割舍的一缕情愫。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特点最突出、带动和影响其他剧种作用最显著的,可能就是秦腔。秦腔是梆子戏的鼻祖,在秦腔、昆曲、汉调和徽剧的共同作用下,滋养产生了京剧。因此,秦腔是京剧的重要源头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秦腔是陕西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风俗人情、独特的文化底蕴所孕育的一种艺术形式。只有在“秦”这个地方,才能产生秦腔这门艺术。秦腔艺术的社会意义或曰价值,首先在于它的梆子戏开山鼻祖的历史文化地位,以及它曾对京剧等诸剧种的滋养作用;其次,秦腔是秦地人民劳动之余抒发情感、愉悦精神所传唱的劳动之歌;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濡染人心、高台教化的重要文化载体,对开启民智、移易风俗、导引人生、推动社会进步有着莫大的作用。这是其历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流传不息的根本原因。即使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面临影视、歌舞、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新型文化艺术形式的严峻挑战,秦腔依然具有顽强坚韧的生命活力,适应社会转型期的内外变化,探索着自身生存发展的道路。这是新时期秦腔戏曲的历史转折机遇,也是它重续生命之火演绎辉煌的使命。
  岐山是周文化的故乡。作为以礼乐为主要内容的周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总结整理、发扬光大,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历史的主要文化文明,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渊源。戏曲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蕴含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存之中。以秦腔为代表的戏曲文化的流播传扬,构成了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彩篇章。《西岐戏苑》正是对这一重要内容和精彩篇章的全面、系统反映。岐山是西府秦腔的重要发祥地和舞台,曾经涌现了诸多著名秦腔班社和表演艺术家,上演了千百台精彩纷呈的秦腔剧目。高家班、张家班、王家班等著名演艺团体,张班长、王班长、王天民、丁良生、李君梅、张兰秦等表演艺术家,张风才、鲜新民、庞宏丽、杨元丽、王学琴、郭君芳等优秀演员,岐山人一直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可以说,岐山人爱秦腔、爱戏曲、爱戏曲“角儿”,不亚于秦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是岐山人酷爱文化,生命中带有秦腔文化DNA的一种自然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西岐戏苑》无疑为西岐大地乃至其他热爱秦腔戏曲文化的人,献上了一份文化大餐。赵智宝先生详细系统地梳理了岐山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纵向看,由晚清民国说起直到现今;从横向看,由班社到人物,由掌故到变迁,搜罗广博,具体翔实,考证严谨,叙述活泼,给人们提供了一幅近现代岐山地区戏曲发展变化的清晰图像,一部可贵的地方文化史志类图书,填补了一项空白,值得热爱西岐文化的人们称赞。
  赵智宝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勤于笔耕,文字功夫颇深,为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文化发展贡献颇多。他多年默默耕耘于县级通信一线的平凡岗位,不计名利,不求闻达。在他身上,体现的正是岐人立身奉道、重义轻俗的周文化价值观。这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殊途同归,在这一点上,我尤其要对他致以敬意。
  (孟建国,岐山人,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