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魏征:劝谏君王心系苍生
本报记者王卉
  自古,喜好逢迎者多,直言劝谏者少。唐代名臣魏征之所以能名传千古,在于他遇到善于纳谏的君王李世民,也在于他胸怀天下,敢于站在百姓、朝廷的角度犯颜直谏。这一面“千秋金鉴”在宝鸡曾数次劝谏君王,以客观刚正的德行,为劳动人民谋福利。
  提起宝鸡的《九成宫醴泉铭》,这可是书家心中无可替代的重量级大作,它之所以流传千古受到后人推崇,不仅因为它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还因为诤臣魏征的一篇妙文。《九成宫醴泉铭》作于632年,此时的九成宫并不是新建,而是在隋仁寿宫的基础上“葺其颓坏”,但从它的“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足见其雄伟壮观,也可见初建之时的劳民伤财。在撰写《九成宫醴泉铭》时,魏征不忘百姓,不忘本职,借“本乏水源,求而无之”的九成宫出现了“有泉随而涌出”,且“味甘如醴”,褒扬李世民能以“百姓为心”,体恤民情,因陋就简,实际上魏征是给皇帝树立克己的样板。
  魏征为什么能“言人所未言”呢?他并不是为彰显个人能力,也不是倚老卖老,而是“社稷之臣”对国家的忠诚、为生民立命的责任。魏征知道国家的安定得来不易,需要治理的时弊旧弊实在太多。尤其是这篇千古铭文最后,他以“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结尾,透露出一代名相劝谏皇帝勤俭持国的良苦用心。
  还有一次,唐贞观十三年,大旱,李世民在九成宫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员议事。魏征呈上进谏名篇——《不克终十渐疏》,指出唐太宗在十个方面的不足,说唐太宗相比贞观初年,求治之心锐减,骄奢之心渐长。语句言辞犀利,直指李世民的十种弊病,警醒李世民要励精图治、任贤臣远小人。李世民纳谏,避正殿、减膳食、罢劳役、赈济灾民。这次劝谏不仅对李世民起到了警醒作用,也使百姓减少了劳役、饥饿之苦。
  这两则故事描绘出一位刚正不阿、爱国爱民的贤臣形象。正因为魏征忠诚于国家、心系百姓生计,才能屡次不顾自身利益得失而大胆直谏,从而达到剜毒治病的目的,为国家昌盛、百姓利益作出实际贡献。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