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第八批国保单位)名单,我市6处文保单位上榜,跻身“国字号”行列。截至目前,我市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可移动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是散落在西府大地上的瑰宝——
我们的遗存到底有多宝贵
本报记者王星





   满载文化记忆从历史中走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1961年,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国保单位,1982年,宝鸡周原遗址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我市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今年,我市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的分别为:遗址类有血池遗址、孙家南头仓储遗址、柳巷城遗址,古墓葬类有石鼓山墓地、太公庙秦公墓,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有宝鸡申新纱厂旧址。
  一片土地上的过往,岁月长河里的遗存,它们都是祖先留给后人的财富,遥远且真实。
  血池遗址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曾获得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祭祀制度、深化秦汉礼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孙家南头西汉仓储遗址位于孙家南头村西800米的千河东岸二级阶地上,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时代较早、结构完整、规模宏大的一处国家性质的漕运仓储设施;柳巷城遗址是中原地区罕见的东汉末年坞堡类建筑遗址,它的发掘对城址的始建年代、沿用年代、城内堆积、各遗存的相对关系、保存状况有了明确的认识。
  除过这三处古遗址之外,石鼓山墓地、太公庙秦公墓也在此次“国保”遴选中脱颖而出。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2012年6月石鼓山村民建房时偶然发现的。经过连续两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石鼓山墓地的发现名列2013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首;太公庙秦国陵园是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秦文化遗存,勘探发现的秦公大墓和车马坑,是探索早期秦文化的重大发现,对推动以秦都平阳为纽带的早期秦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在第八批国保单位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占比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完善。
  作为首次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宝鸡申新纱厂旧址,更是引人注目。宝鸡申新纱厂旧址是国内现存保留较为完整的抗战工业旧址,见证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的历史,它的迁建及发展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悔奋斗年华从青丝到白发
  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说:“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是新时期广大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要用世界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把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国家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一批批文物工作者在考古一线,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田亚岐,是秦雍城考古队第六任队长,也是血池遗址考古队的总领队。34年来,他一直坚守在田野考古工作第一线,田亚岐记得,2016年冬天,考古队员在凤翔县血池村北边的山上探下去的一铲子,带起了一块完整的玉珩,玉珩的发现,引出了一个古老的皇家祭祀遗址。经过近三年的大规模调查勘探和选择性发掘,确定了血池遗址系目前我国秦汉时期“祭天”遗址中,与文献记载完全对应,由选址与地貌关系、坛场、祭祀坑、建筑、道路、外环沟及本体以外的相关设施所构成的完整“雍畤”文化遗存。
  田亚岐说,血池的发现,与上世纪中叶至今的雍城几代考古人的努力分不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进行了多次勘察和发掘。几代考古人以青丝到白发,雍城遗址逐渐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著名考古学家韩伟的主持下发掘出的秦公一号大墓,更是让世界震惊。1988年,秦雍城遗址跻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遗址遗迹分布广泛,内涵丰富,这为考古发掘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资源。1961年出生的郝明科,现任渭滨区博物馆馆长,曾多次参与我市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就一名基层考古工作者而言,他在考古一线工作22年来,每一次的考古发掘都是增长知识与技能的课堂,也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探索的求知历程。
  郝明科记得,从2012年6月开始,经过连续发掘,石鼓山墓地考古可谓硕果累累。其中,出土的92件青铜礼器,不仅数量多、种类丰富,而且铸工精湛、装饰绮丽,也不乏形制新颖、造型异特之器,或属罕见器或首出,皆弥足珍贵,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加大保护力度从细微处入手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宝鸡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从北首岭人繁衍生息到炎帝教民稼穑,从周公制礼作乐到秦穆公春秋称霸,从陈仓暗度到五丈秋风,从法门舍利到神鸡鸣瑞,“宝地神鸡”自古就是耕耘桑田、启迪文明的肇始之地。那些散落在宝鸡城市乡村的古代建筑、历史文物、重要遗迹,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传统文化赓续不绝的厚重基因。
  自2018年7月启动第八批国保单位相关申报遴选工作后,国家文物局共收到3123个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就初步推荐名单多次征询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对初步推荐名单进行了调整,并将调整后的名单再次提请各有关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予以确认。
  从最终核定公布的名单看,第八批国保单位类型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墓葬30处、古建筑280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其他12处,其中,我市6处文保单位跻身“国字号”行列。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宏斌说,从古建筑到古墓葬,再到近现代重要史迹,我市引以为傲的文物“家底”在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再次彰显了无限魅力。
  这些宝贵的遗存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保护工作上,我们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刘宏斌表示,要从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来提高认识,规范国保单位的保护管理,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完成“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工作,从细微处入手,夯实文物管理基础,使保护举措行之有效。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美的文物瑰宝,是宝鸡对外宣传的金色名片,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来宝鸡观光旅游,这是宝鸡人的骄傲,也是对宝鸡文物事业的鼓舞。刘宏斌说,我市将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宣传推介国保单位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处理好经济发展中古和今的关系,促进国保单位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让这些优秀的文化遗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而焕发出新活力。
  本版责编:张琼美编:兰莹莹校对:刘林忠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