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榜样的力量 全国劳动模范风采录(六)
在钢索上书写传奇的新时代工匠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供电段接触网工曹军明
曹军明在室外作业

  本报记者 李一珂

  在秦岭深处的铁道线上,有这样一位铁路人:他在几十米高空与27.5千伏高压接触网为伴,用双手拧紧每一颗守护安全的螺栓,用85项技术革新项目点亮了铁路供电的智慧之光。他就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供电段检测车间6C分析工区接触网工曹军明。
  1972年,曹军明出生在秦岭腹地的一个山村里。少年时代,他和伙伴们常常步行数小时,只为在陇海铁路边看一眼呼啸而过的列车。1996年,从郑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的曹军明,被分配到宝鸡供电段元龙接触网工区——一个被大山环抱、冬日寒风能吹裂人脸的小站。破旧的站房、荒凉的环境曾让他心凉半截,但当他第一次爬上12米高的接触网杆,看着延伸向远方的钢索,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这些钢索就是列车的生命线,我得守护好它。”
  接触网作业是铁路系统中最危险的工种之一,不仅要在高空完成精细操作,还要面对严寒酷暑的考验。2002年冬天,秦岭山区突降暴雪,接触网承力索被冰块压断,他和师傅许河清在零下15摄氏度的寒风中爬上杆塔,风大得能把人吹跑,手套冻在钢索上,脱下来时指尖皮都粘掉了。两人在高空奋战了3个小时,终于排除故障。当第一列货车安全通过时,曹军明明白了这份工作的分量。
  在日复一日的检修中,曹军明养成了“琢磨”的习惯。2005年,他在隧道检修时发现,刚大修过的承力索被悬吊滑轮磨得发亮。“设计图纸没问题,但现场磨损异常,一定是哪里不对。”他带着疑问测量了上百个滑轮,对比设计参数后提出,将滑轮槽径从35毫米改为45毫米。为了这样一个“颠覆”的设计,他用3个月时间收集了2000多组数据,最终说服工长试点改造。新滑轮推广后,承力索寿命延长3倍,全段每年节省检修成本80万元。2007年,西宝线接触网设备升级,面临“补偿装置调整难”的瓶颈。按照传统方法,调整一个b值需要一个多小时,工人累得腰酸背痛。曹军明看着车间的废旧零件突发灵感,用角钢和螺栓制作出“接触网补偿装置微调器”。这个看似简单的工具,让调整时间缩短到15分钟,效率提升4倍。
  2013年,以曹军明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带领团队向更难的课题发起冲击。宝鸡供电段管辖的隧道群冬季打冰问题困扰职工60年:5米长的打冰杆、10公里步行路,工人每天要举杆数百次,常常累得抬不起胳膊。曹军明团队经过两年调研,提出“夏季治漏、冬季防冰”的综合方案,在隧道顶部安装引流槽解决漏水问题,冬季加装绝缘板和融冰装置,再配上温度监测系统防冰。2021年冬天,工长们首次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结冰情况,彻底结束了人工打冰的历史。在曹军明的带动下,创新工作室先后培养出12名高级技师、35名技术标兵,形成“难题会诊—方案试制—现场验证”的创新闭环。团队完成的85项技术革新项目中,22项被列为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节省检修成本900多万元。曹军明用自己对铁路供电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执着与坚守。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