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从“管二代”到创新工匠的淬火之路
——记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西安专用管公司宝鸡工厂维修班长、首席技师彭建军
工作中的彭建军

  本报记者 鲁淑娟

  在中国石油宝石管业的生产车间里,总有一个身影穿梭于轰鸣的设备之间。三十余年来,他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国家首批首席技师,用坚守与创新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传奇。他就是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西安专用管公司宝鸡工厂维修班长、首席技师彭建军。
  1991年,19岁的彭建军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宝石管业的一名装配维修钳工。从此,他这个“管二代”一头扎进了车间。面对轰鸣的机器与复杂的工艺,他跟着师傅巡检设备,从焊接、配管到铆焊、测量,从铲、研、刮、锉、锯等基本功练起,潜心钻研技术。无数个日夜,他的手上磨出了血泡,脸上留下了剐蹭的伤痕,但扎实的技术功底也在一次次汗水中逐渐筑牢。
  1994年,钢管厂第一台大型国产水压机的安装任务落在了彭建军所在小组10个人的肩上。当时的彭建军年轻气盛,他每天“白加黑”连轴转,上高爬低抢着干活,遇到难题就追着师傅问。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安装调试,彭建军的实操技能有了质的飞跃,并凭借突出表现成为水压机专职维保人员。从跟在师傅身后的学徒,蜕变成带领团队解决难题的技术骨干。
  2002年,“西气东输”工程启动,彭建军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考。他带领团队承担焊管、防腐四条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技术改造。在上海生产线安装的4个月时间里,他每天工作超10小时,最终如期完成任务,实现一次试车成功。十年磨砺,彭建军从青涩小伙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2009年,公司研发高端连续油管,以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彭建军带着64名“学生兵”投身亚洲首条连续油管生产线建设,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解决了管壁划伤等多项技术难题,他还设计出无底阀上水器和油管涂油装置,成功保障国内第一根6370米连续油管下线。2010年,石油专用管生产线建设时,寒冬腊月的敞开式厂房里,彭建军带领团队克服潮湿阴冷,统筹资源推进技改。随着2011年6月第一根油套管成功下线,他的创新之路也由此驶入快车道。
  “要想与时代接轨,就要不断学习。”从机械制图、液压系统到TRIZ创新理论,彭建军始终保持着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2019年,彭建军在大港油田展览会上偶然接触TRIZ理论,便想方设法找到资料自学,2024年取得C-TRIZ创新工程师资格。从技师到国家首批首席技师,从企业专家到集团技能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用知识赋能创新,完成全总基金项目2项、中石油科技项目18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4项,创新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1项。
  “一枝独秀不是春”,彭建军将创新心得倾囊相授。他自创尾座快速组装法、断丝巧取法等十几项维修技巧,通过“全国示范工作室”和宝石管业技师协会平台,采用“四中培训法”与“倒金字塔”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彭建军先后组织开展核心技术讲座204场,参与人数达4992人次,让创新基因在团队中生根发芽。
  荣耀背后是对家人的亏欠。2025年春节刚过,彭建军作为组长赴各单位进行设备更新摸底时,父母相继住院,母亲在电话里对他说,“你安心干活”。80天里,彭建军只休息了两天。
  从黄土高原的农村娃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座上宾,彭建军用“苦干、实干”打底,以“巧干、创新”升华,在设备维修的方寸之间,铸就了新时代工匠的精神高度。正如他所说:“我因企业而成长,企业有我而放心。”在创新路上,这位“设备医生”仍在奔跑,用匠心守护着国家工业的筋骨,用传承点亮更多产业工人的梦想。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