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热点聚焦
第05版:健康养生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五月五,是端午
手工香包寓吉祥
秦腔激越魅力足
粽子油糕滋味长
古韵文心艾意浓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诗歌里的端午:
古韵文心艾意浓
本报记者 罗琴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将至。这一古老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诸多佳作,为其增添了浓厚的诗意色彩。在西府地区,端午也有独特的韵味,与古诗中的端午习俗相互呼应,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古诗中,端午美食首推粽子。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彼时粽子已成为端午标配。近日,在宝鸡的大街小巷,粽叶飘香,红枣粽、豆沙粽、纯米粽等琳琅满目。有些人家还会精心挑选粽叶,在家自己包粽子,体验制作过程,品尝美味粽香。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时节,古人有挂艾草、菖蒲和饮蒲酒的习俗。艾草、菖蒲有驱虫辟邪之效,现如今,这一习俗仍在延续。清晨,人们在门前悬挂艾草,为家增添一抹绿意,祈求家人平安健康。虽然饮蒲酒习俗在我市并不普遍,但艾草的清香,已成为端午不可或缺的味道。
端午最热闹的当数龙舟竞渡。唐代张建封《竞渡歌》描绘了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在眉县平阳湖上,曾多次举办过龙舟竞渡,为端午增添了欢乐氛围。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笔下的端午,还有系五彩丝线、挂香囊的习俗。在我市,五彩丝线和香囊随处可见。巧手的妇女们用五彩丝线编织成精美的手环,给孩子戴上,寓意驱邪祈福。香囊更是造型各异、绣工精美,内装艾草、香料,香气扑鼻,不仅是装饰品,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诗中的端午,是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品读古诗韵味,感受端午风情,让古老的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