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热点聚焦
第05版:健康养生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五月五,是端午
手工香包寓吉祥
秦腔激越魅力足
粽子油糕滋味长
古韵文心艾意浓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非遗中的端午:
手工香包寓吉祥
本报记者 祝嘉
李惠莲展示她的手工香包
端午将至,宝鸡街头巷尾飘起了淡淡的艾草香。在千阳县城的太阳鸟非遗工坊里,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惠莲正带领绣娘们赶制端午订单香包,银针穿梭、彩线翻飞,满室弥漫着白芷、山柰、甘松等药草的香气。
李惠莲拿起一个刚完工的蟾蜍香包,青绿色的蟾蜍两眼圆睁、四肢弯曲,像是蓄势跃起捕食的样子。“蟾蜍是五毒之一,此外还有毒蛇、蝎子、蜈蚣、壁虎,都是传统香包的主要题材,寄托着老百姓祛病除害的愿望。”李惠莲说,“今年,我们为蟾蜍香包加了些时尚元素,前爪上有可以提挂的珠节,后腿上有可以摆动的流苏,实现了古老与现代的交织融合。”
西秦刺绣是广泛流行于宝鸡民间的艺术形式,历史久远、文化厚重,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包括李惠莲在内的一大批民间刺绣艺人积极传承弘扬西秦刺绣技艺,形成了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每年端午的香包,即是绣娘们作品及风格的集中亮相与比拼。
在李惠莲的太阳鸟非遗工坊,既有生肖、五毒等沿承传统题材的香包,也有“平安喜乐”“万事顺梨”“柿柿如意”“好运莲莲”等彰显时尚元素的香包。尽管形式不断变化,但对精工细作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针线的起落,一如既往地缝合在小小的香包里。
在渭滨区创新路边,70岁的退休教师刘艺支起小摊,五彩丝线在她掌心拧成柔韧的花绳:“红属火、绿属木、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五色对应五行,五彩带来五福。”刘艺一边做一边说,花绳以鲜艳色彩承载着平安、健康、吉祥、幸福等美好寓意,按传统讲究,花绳需在端午太阳升起前系上,且一旦佩戴便不可随意扯断或丢弃。待节日过后,要选一个雨天将其取下,放入院墙排水口前,让雨水冲走,寓意一年的烦恼忧愁随水流逝。
在刘艺的小摊前,市民王紫薇带着女儿挑选香包和花绳。“小时候,收到母亲送我的香包,只觉得好玩。现在给女儿选香包时,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良苦用心。”王紫薇说,虽然大街小巷有很多卖香包的,但她更钟情于手工制作,因为其中不仅有浓郁的草药香,更有深厚而又朴素的亲情。
从西秦刺绣为端午增色的那一天起,非遗就已不再是绣绷上的图案,而成为绣娘指尖的匠心、孩童手腕上的牵绊,在千年未改的针脚里,细密地编织着西府儿女的岁月念想。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