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孟家塬村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千年树龄的橿子栎需八人环抱 四月,陈仓区拓石镇孟家塬村的通石梁上,百里柴胡药香远飘。一条蜿蜒的“红军步道”如丝带缠绕山间,一群身着红军表演服的人沿着步道前行。队伍末尾,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掠过千年古树的枝丫,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4月8日上午,孟家塬村党支部30名党员、拓石镇第二九年制学校30名师生与宝鸡市炎黄文化促进会40名成员,齐聚于此,共同举办“重走红军路,重温革命史”活动。93年前,革命先辈在此播撒红色火种,如今这条“红军步道”上,新一代年轻人正在用脚步重温历史。
山风轻拂,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红军步道旁“通石梁党性教育基地”的导览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块小小的导览牌,见证着这个村庄的蝶变——从寂寂无名的深山村落,到红色文旅胜地,再到区级文明村。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孟家塬村正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秀美图卷。
备受呵护的古树名木
清明过后,笔者走进孟家塬村,村上的古树群以沧桑之态见证光阴故事。这些跨越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树,既是植物宝贝,更是承载红色文化与乡土情愫的重要载体。
活动当天,村头广场上百余名党员围坐在300多岁黄连木下,在斑驳树影中回顾峥嵘岁月;学校老师带着学生聆听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与老黄连木隔空守望的是一棵500岁大果榉,为一级保护古树,春日里它嫩叶如碧,与黄连木的花朵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鲜活的乡村生活图景。
顺着山路向石家滩火车站东侧望去,两棵高达30余米的铁甲木(学名橿子栎)如巨人般矗立。它们已有1015年树龄,属特级保护古树,枝干虬曲如龙,树干需八九人环抱,树皮坚硬如铠甲,尽显刚毅之态。今年68岁的村民梁别焕向笔者讲述:“有村民为孩子取名铁福、铁有、根长等,诉说着古树与村民之间深厚的情感。”
然而,古树的生存之路并非坦途。2021年盛夏的持续高温,让橿子栎濒临枯萎。村民石玉财发现枯枝后立即上报,全村紧急行动,筹集5.6万元资金,筑起40米长的保护围墙,铺设渗水设施。在石玉财、欧世雄、田安明等村民的悉心照料下,古树重抽新芽,焕发勃勃生机。
从百年黄连木、大果榉到千年橿子栎,这些大树不仅是村民重视的古树名木,更是红色故事的见证者,还是乡村记忆的守护者,它们扎根乡土,陪伴着一方山水与百姓。
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记忆的时针缓缓拨回1932年4月的寒夜。“两当兵变”后,习仲勋率领270余名红军战士在孟家塬村陷入困境,村民们用木船破冰摆渡,借熟悉的山道指引方向,助队伍突破重围。这段军民鱼水情故事的背后,是孟家塬村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93年后的4月8日,孟家塬村广场党旗飘扬,通石梁上入党誓词久久回荡。村民、少先队员与宝鸡市炎黄文化促进会成员等人齐聚于此,开展“重走红军路,重温革命史”活动。在孟家塬村党支部书记石红代的带领下,众人沿着十里“红军路”前行,这条由村民捐资100余万元修复的“红军路”,串联起红军渡口、红军议事窑、望北亭等22处红色景观。82岁高龄的宝鸡大秦韵艺术团创始人杨松森,当天沿着十里“红军路”缓缓前行。一路上,他轻轻抚摸着锈迹斑斑的铁锚,驻足凝望议事窑洞时感慨:“这些老物件上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次触碰,从前的烽火岁月,仿佛顺着老物件热乎乎地流淌到人心里去了。”
“当年红军战士就借宿在这几间土坯房里。”石玉财介绍,他家的祖宅如今是“红军休整大院遗址”,斑驳的土墙、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那段岁月——93年前,村民们端出热乎的苞谷糁,生起篝火烘干战士的衣衫,这些往事成为鱼水情最生动的注脚。
为传承红色基因,孟家塬村党支部于2019年启动“通石梁”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三年间,修缮古道、绘制壁画、搭建廊亭,村口气势恢宏的红军过境壁画成为村庄红色文化名片。宝鸡市炎黄文化促进会联合十余家学会举办“通石梁”揭牌仪式,让这里的红色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书本上的铅字化作脚下的土地,历史才有了滚烫的温度。”宝鸡市炎黄文化促进会会长田勇的感慨,道出了孟家塬村的实践之路。如今,孟家塬村红色故事广为传播,通石梁正在申请AAA级景区,文创作品集《最美通石梁》记录着文化传承之路。宝鸡市炎黄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强文表示:“回望孟家塬村的蝶变之路,深感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范例,更是文化赋能与红色基因激活发展的生动实践。但这只是开端,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红色文化,持续完善文化传承长效机制,让村民成为主角,将史料化为百姓口述故事,让革命历史‘活起来’,让红色精神滋润人心。”
光阴流转,孟家塬村的红色血脉在老辈的坚守与少年的传承中流淌不息。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中,石玉财义务收集360余件老物件陈列进村史馆,红军陶罐、行军地图、锈迹斑斑的马灯……每一件都是“传家宝”。少先队员小雨说:“我要把红军故事讲给更多的同学听!”
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春日,“红军步道”旁柴胡翠浪翻涌;盛夏,村西溶洞清凉宜人;金秋,千年古树与椒林相映;寒冬,农家火炕上村民讲述红色故事。这座秦岭深处的小村庄,正以红色资源为魂、自然禀赋为笔,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振兴新篇。
“以前守着宝山受穷,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我的农家乐旺季日均接待上百人。”在挂着“红军食堂”招牌的农家乐里,村民石成良一边煮着苞谷糁,一边向游客讲述红军借宿往事,以及自己的生活变化。收入翻倍的他,正是孟家塬乡村建设的见证者之一。
村党支部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党员带头开办农家乐、参与景区管理,合作社组织专业导游培训,从礼仪规范到历史讲解,为每位村民量身定制“服务指南”。5400亩柴胡和3200亩花椒既是“绿色银行”,也变身旅游景观——游客可漫步田间,体验采摘乐趣,感受椒香四溢的田园诗意。
采访当天,笔者沿着柏油路进入孟家塬,村口巨型壁画气势恢宏,通石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旗招展,停车场、游客中心等设施完备,“五秀才碾盘”“千年古树”“红军大院”等文化景观星罗棋布。红色研学活动正在这里开展,红军步道上游客们诵读党史,红色教育与实景体验在这里深度融合。“我们要把红色文化变成可触摸、可带走的‘活教材’。”村干部和村民正以党性教育基地为核心,串联柴胡基地、溶洞探秘、民俗传说等特色项目,让红色教育融入乡村生活。
站在通石梁上远眺,青山与文旅产业交相辉映。孟家塬正全力构建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柴胡产业“三位一体”的农旅融合新格局,昔日贫困村已蝶变为区级文明村。未来,这里既是追忆峥嵘岁月的红色沃土,更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一幅“生态美、百姓富、文化兴”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