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游壶
王新宁
  绿化树上新装饰的彩灯和远处不时传来的鞭炮声,让我想起小时候除夕夜游壶的情景。
  我的老家在渭北旱塬的陈仓区慕仪镇,一直都有除夕夜游壶的习俗。所谓游壶,就是除夕晚上,晚辈们端上好酒好菜,挨个到家族中的长辈们家拜年。记忆中,这是儿时过年的重头戏,也是我们的期盼。
  除夕下午,妈妈早早就在厨房忙活,张罗着晚上游壶时的下酒菜,我家最常做的是西府合盘。妈妈拿出逢年过节才用的花边碟子,把焯过水的菠菜、胡萝卜和豆芽放在小碗里压实,然后扣在碟子中间形成一个半球体,再在上面将切成条状的猪肉皮冻或肘花层层叠叠摆上,一次摆上好几碟,去哪家游壶之前端上一碟,再浇一大勺用八角、桂皮、香叶等大料熬制的油醋汁,装在木制的红方盘里,再放一壶烫热的白酒。
  天刚擦黑,我们兄妹仨都跟着爸爸去游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我们穿着母亲缝制的新棉鞋,踩在积雪上“咯吱咯吱”地响。虽然我们脸被冻得通红,可心里又兴奋又激动,都要跟着去,谁也不愿留在家里。
  先去的是家族中年龄最长的大爷爷家。有时,伯伯叔叔端着酒菜比我们早到了,他们也带来不同的菜和酒,加上主家准备的饭菜。五香牛肉、红油猪耳、农家凉粉、挂霜花生、韭黄炒鸡蛋、大年菜、红烧肉、八宝甜饭……炕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有荤有素、有凉有热,总之都是每个当家女人的拿手菜。
  这时候,在外工作或求学的,不管距离多远,不论年岁多大,都会从天南地北赶回来,一大家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围坐在热炕上吃着“多家饭”,推杯换盏,互诉衷肠,道祝福、拉家常、聊事业、谈打算,说着攒了一年深藏心底的话。就这样吃着、说着、笑着、喝着,分享生活的点滴,享受团圆的欢乐,感受亲情的温暖,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
  按照长辈的次序,一家吃完又继续“转战”到下一家,这样的年夜饭能从傍晚一直吃到深夜。娃娃爱过年,儿时总盼望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服、挣压岁钱、吃各种零食,还能放鞭炮。最快乐的是不管去谁家,总有各种好吃的在等着我们,兜里也会被爷爷奶奶、伯母婶婶塞满糖果和压岁钱……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岁也如潺潺流水般悄然逝去。曾经热闹非凡的游壶习俗,在岁月的冲刷下,已渐渐淡出除夕夜的舞台,可那蕴含着阖家欢乐、邻里温情的画面,却深深镌刻于脑海挥之不去。或许,我们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拾那些被遗忘的传统,让古老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