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工会专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寻周记
标题导航
|
寻周探宝
青铜二章
何以为尊
有趣的自名
一座城的文化密码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有趣的自名
闫凡
许多人或许不知道,青铜器的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青铜器有两种命名方式,一是文献记载,二是自名。“自名”就是“自己说”,即青铜器上的铭文对该器物的自称,这可是研究青铜器定名、功能、纹饰的重要资料。
1974年12月,渭滨区茹家庄西周2号墓出土一件独柱带盘鼎,内壁铸有铭文7字,“(yu)伯作井姬(穴+火)鼎”。从铭文可知,这件造型独特的鼎是(yu)国国君为其夫人井姬所作,而且将这件鼎命名为“(穴+火)鼎”。“(穴+火)”字有人认为是“温”,也有人认为是“炙”,还有人认为是“烤”。有学者认为,“(穴+火)”字从“穴”从“火”,是表示在坑穴中有火,应该是“灶”字的表意初文。春秋时期,又在“(穴+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告”字作它的声符,变成了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说:“灶,炊穴也。”《释名》说:“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穴+火)”字正是先民掘地为灶的反映。这件鼎的鼎腹下面以一圆柱铸接一盘用以放置炭火,就像炉灶一样,所以古人从形制出发,将其命名为“灶鼎”。当时煮肉用的鼎一般都比较大,文献中称为“镬鼎”,而目前所见“灶鼎”这类可以放置炭火的双层鼎器形都比较小,最高的仅二十多厘米,并不适合用来烹煮肉食,应该是盛放酱料的,也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羞鼎”。
《周礼》中记载了品种丰富的酱料,这些酱料都是提前做好的,有时需要加热食用,所以古人就发明了这种可以放炭火的双层小鼎,以加热酱料。据学者统计,目前此类鼎共有32件,纵跨商代后期到西汉中期,西周中期数量最多,著名的“刖人守门鼎”也属此类。这类加热蘸料的鼎发展到汉代,进一步简化为可以分体组合的染炉,染就是蘸的意思。从西周的灶鼎到汉代的染炉再到今天的蘸料碗,可以看出古今饮食文化的一脉相承。
1997年7月,扶风县段家镇大同村西周墓出土的宰兽簋,簋体圆形有盖,下接方座。其中两件有铭文,其自名为“宝(匚+金)簋”。我们认为“(匚+金)”字是一个从“匚”“金”声的形声字,“金”与“禁”音近可通,“(匚+金)”即文献中的“禁”,是放置器物的方形台座,我市代家湾、石鼓山的西周早期墓葬皆有出土。青铜簋可分为有座和无座两种,方座簋是西周早期宝鸡地区的周人将圆形的簋与方形的禁相结合而创造出的新器形,一直沿用到战国中晚期,在周人礼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宰兽簋的自名我们可以得知,当时人们将方座簋称作“禁簋”。
此外,近年山西绛县横水墓地出土的“铃簋”、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山簋”等都属于形制角度的自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
观物而知史,透物以见人。下次去博物馆,不妨找找这些有趣的青铜器自名,品读其中意蕴,感受古代礼乐文明之美。你会发现,古人的生活哲学,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远有趣。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