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扶风县法门镇云塘村:
随手一指便是“遗址 ”
本报记者 李依涵
俯瞰云塘村

  “这个沟里,曾经出土过西周战车的部件;远处那个土壕里,挖出过4组编钟;朝西往前走的那处麦田里,当年考古找到了好几吨铜渣……”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了邻接岐山的扶风县法门镇云塘村。在这里,听了云塘村村民李得胜的解说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这片土地上,即便是当地老人随手一指的日常之地——看似平凡的土沟、不起眼的角落、广袤的麦田,竟都蕴藏着与周文化紧密相关的“遗址”秘密。
  云塘,单从其名中的“云”字,便能感受到一丝超脱凡尘的“仙气”。传说,西周时此地有水塘,面积数亩之大,周围垂柳摆枝、古树遮阴,朝有晨雾缭绕、晚有水汽蒸腾,犹如白云,云水相映,故称云塘。
  虽然传说难以考证,但是考古发掘却找到了证据和出处。2009年春季,有个村民在云塘村西南一个壕沟里挖出了不少石板,有着强烈护宝意识的村民很快将此事报告给周原考古队。周原考古队的专家经过发掘后初步判断,这是西周时期的“蓄水工程”。同时还发现了三条引水渠道,其中一条长1700多米,有一条直通文王宫殿所在地的贺家村。看来,聪明的周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破解了生产生活用水这一难题,“云塘池渠遗存”的发现,也开启了周原水系考古的先河。
  暖阳下,云塘村西南一处麦田里,郁郁葱葱的麦苗长得格外粗壮。“就是这里,曾挖出2万公斤废骨料,有牛骨、马骨、狗骨、羊骨、猪骨,还有罕见的鹿骨、骆驼骨……”当地村民介绍说,这处麦田下,遍布着珍贵的遗址遗迹,仅制骨作坊就有20处,还出土了少量铜锯、铜刀、铜钻和砺石等制器工具。绝大部分骨料带有锯、削、锉、磨等不同加工痕迹,证明了在当时,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工艺流程都遵循统一标准,这也是西周时期骨器加工业鼎盛发达的有力证明。
  除了制骨作坊,云塘村内还发现了涵盖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多个种类的西周手工作坊遗址,展现了西周时期手工业的繁荣与多样性。不仅如此,据专家考证,云塘制骨作坊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周原都邑的消费能力,说明其生产目的不仅仅是满足自身需求,更是为了交易和流通。
  现在的云塘村,早已褪尽繁华,不复当年热闹景象。沿着村里的小路前行,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细碎的落叶踩在脚下,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像是悠远的劳动号子,又像是轻快的车轮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