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奉匜沃盥
承载礼仪传千年

   出土于岐山的(ying)匜  
 
  本报记者 麻雪  
  说起成语“奉匜(yí)沃盥(guàn)”,或许有不少人觉得陌生。但是,说起“盥洗”“倒水洗手”等我们现在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就会很熟悉了。其实,我们现在的个人卫生、礼仪习惯,与成语“奉匜沃盥”的演变、传承息息相关。  
  溯源历史,周人以“蕞尔小邦”崛起于周原最终取代“大邑商”,建立起周王朝。周代完备的礼乐制度,是当时政治制度、礼仪仪式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其天下归心的礼乐文明影响中华文化数千年至今。  
  说到周代的礼仪,不得不提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沃盥礼”,是指洁净手,以示恭敬。  
  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从“盥”的字形来看,都是由手、水和器皿构成。铭文中的“盥”,由“双手”和“流水”组成,像有水从上倒下,两手接水冲洗;而甲骨文的“盥”,则像是将手伸于盛有水的器皿进行清洗。如此的字形差异,便体现出了周代的沃盥礼——用青铜器中的“匜”倒水给客人洗手,以示尊重,青铜盘作为盛水礼器,用来在下面接水。青铜盘常与青铜匜、青铜盉(hé)搭配使用在沃盥礼中。  
  成语“奉匜沃盥”中,“奉”是拿着奉上,有以示尊重的含义;“匜”是倒水用的青铜器;“沃”是浇水的意思;盥,是洗手洗脸的意思。  
  典籍中也有多处对“奉匜沃盥”的记载。《周礼》中记载了“奉匜沃盥”礼仪的使用场合,包括宴请宾客、祭祀、婚礼等。《礼记》中描述了其场景:“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意思是说,人们在行沃盥之礼时,须由一位年轻人端着接水的青铜盘,年长的人捧着装水的青铜匜,客人洗过手后,再给擦手的毛巾。  
  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也有到达宴请之处后先洗手,以示卫生和礼仪的场景。岐山人徐斌辉告诉记者,岐山是周礼之乡,至今在有些地区的乡村生活中,依然有客人到后,主人亲自舀水倒入盆中,请客人洗手,再请入席的习俗,可谓是周礼“奉匜沃盥”的演变、简化与传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