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丢手绢》:
歌唱新生活的喜悦
  本报记者 巨侃
  “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
  5月29日,当记者问起住在市区金陵东新村的居民马彩霞,他们小时候都唱啥儿歌时,年过七旬的她饶有兴致地一连哼唱起《共产儿童团歌》《丢手绢》《劳动最光荣》等好几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耳熟能详的儿歌。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儿歌童谣创作的黄金时期。那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反映那个时代儿童生活的儿歌童谣,有歌颂共产党、歌颂解放军、歌颂土地改革的,也有反映那个时代儿童日常生活的,其歌词大都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其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
  “我小时候听到的第一首儿歌就是这首《丢手绢》,是在学校的大喇叭里听到的。”马彩霞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她在东仁堡小学上学,那是一个没有电脑、缺少玩具的年代。《丢手绢》这首儿歌让人轻松愉悦,还配有“丢手绢”游戏,每当唱起这首歌,似乎可以看见操场上孩子们围蹲一圈,轻轻放手绢的动作,看见“不要告诉他”的小手摆摆和“捉住他”的开心喜悦。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今年80多岁的我市瓦厂街居民贺支学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唱起当年接触的第一首儿歌《快乐的节日》时,老人颤抖的嗓音里难掩兴奋,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我那时在宝鸡三马路小学上学,有一年儿童节来临之际,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衣服,胸前飘着鲜艳的红领巾,跟着老师去十八孔桥、金台观游玩。一路上同学们就唱这首歌,当时还不知道,这首欢乐幸福的歌,是献给全中国少年儿童的一份特别礼物。”贺支学老人说。
  家住市区姜城堡某小区的“60后”画家马珂回忆,他小时候常常唱的儿歌除了《丢手绢》《卖报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还有《拔萝卜》《一分钱》《小燕子》《上学歌》等许多好儿歌。他感慨说,儿童世界真是一个特殊的想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太阳、花儿、小鸟、蜜蜂、蝴蝶都一一列队呈现在我们眼前,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和创造。真要感谢那些儿歌的词曲作家,为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浇灌出缤纷多彩的童年,那些童年美好的回忆影响至今。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