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听农具吟唱的麦歌
    宝鸡民俗博物馆里的风车 罗琴摄

  本报记者罗琴
  伴随着“算黄算割,算黄算割”的鸟叫声,金黄的麦子就到了收割的时候,“三夏”大忙的帷幕也正式拉开。过去人们挥镰割麦、摊场碾打的场面,如今早已被便捷高效的机械化操作取代,但农人曾在麦收时用过的那些农具,依然是人们心头难忘的记忆。
  5 月 28日,记者在宝鸡民俗博物馆二楼看到,在“二十四节气”主题展厅里,各种农具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进行分类,带给游客满满的农耕回忆。在夏耘区的墙面上,有关于庄稼耕收的俗语:“深谷子,浅糜子,荞麦种在浮皮子。”“算黄算割,不挥不落。”“谷黄麦黄,绣女下床……”这个展区里,摆设有木锨、肘镰、风车、簸箕、斗、升等夏收农具,不少农具还配有图片和介绍,看起来像一本立体的农具百科全书。
  如今的馆藏夏收老物件,对老宝鸡人来说,是曾经颇为熟悉的收粮帮手。年过六旬的刘建军介绍说:“你看,这是木制风车,手握把手可搅动起风,让麦壳和颗粒分离,过去打麦少不了它;这是簸箕,用柳条编织成,通过上下颠抖,让壳皮和颗粒分离;这种木杈可以在麦场上挑麦草、麦捆或秸秆,细细长长的木齿插在麦捆上很牢固,麦草垛子就靠它垒起来的……”看着农具展示区里的老工具,刘建军不由得回想起过去的收麦情景,并感慨:“过去农人要几十天奔波辛苦收麦,如今两三天收割机就收完啦。”
  正在这里参观的游客周云华说,这些农具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也是自己儿时的回忆。看着展示的各类农具,周云华感慨,在机械化未推广的时代,夏收时节就是这些农具大显身手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学校都要放忙假,学生们都回去帮助家里收麦子。每个人戴上草帽,拿着镰刀,在金黄的麦田里挥汗如雨,常常顾不得吃饭,在地里啃个干馍馍,就点水凑合一下,争分夺秒地割麦。就怕变天下雨,影响收麦,所以抢收也叫‘龙口夺食’。”周云华指着陈列的农具继续说,割完的麦子要运到麦场里,用石碾压场,麦粒需要扬场,就是趁有风的时候,用木锨把麦粒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糠等杂物。“直到颗粒归仓,这其中的工序可谓是复杂繁多。”周云华向记者滔滔不绝地分享着麦收回忆。
  宝鸡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说,这些农具说起来很常见,不少“60后”“70后”“80后”都见过,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曾经红火一时的传统农具被尘封了起来。当下宝鸡农人的夏收更快捷、更便利,也更省力,这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如今,虽然这些老农具派不上用场了,但是归纳到一起进行馆藏展示,也是对我市农耕文化发展的一种记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