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稿
标题导航
|
灵官峡永远的精神记忆
难忘绛帐
风箱里的时光
一根扁担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风箱里的时光
◎刘春燕
风箱,在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虽说替代品已让它地位骤降,但存活在我记忆深处的缕缕光阴,依旧那么鲜活、那么生动、那么深刻。
那时候,我们家烧锅的柴火极其匮乏,麦草、玉米秆都是稀罕之物,更别说硬柴类的狼牙刺、黄杨木、青冈木了。临近上世纪90年代,家里逐渐能烧到干树枝、少量的狼牙刺,母亲甭提有多幸福了。父亲叮嘱母亲软硬柴火搭配起来烧,但同时也面临着干湿搭配的现实问题:既要保证饭能按时做熟,又要确保火力足够好,为此母亲诉苦。父亲便做了一个火力助力器——风箱。
这下,我们小孩子不再讨厌烧火了,反倒争先恐后地去拉风箱。“你都拉了十五下了,该我啦!”“你赖皮,明明才十二下。”即便争得不可开交,可手里的风箱却依旧一前一后推拉着,手握风箱把手的那个人自然还能占个便宜。抢不上风箱的那个人,被湿柴火拉出的烟呛得眼泪直流,可仍不愿弃权,本着好事多磨的想法,继续与对方交涉。灶膛里的火焰扭动着妖娆的身段,伸长舌头狂热地舔舐着锅底,用它的热情把水煮开、把饭菜烧熟,各色菜肴、各种味道向我们发起挑战。口中生津,涎水汹涌,一下子忘记了争抢风箱的不愉快,只想着赶紧听到母亲“吃饭了”的号令,我们绝对会开足马力,直奔饭桌……这样的场景远胜影视剧里的镜头,形象、逼真、自然,绝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态。孩童们的乐趣大致如此吧。
母亲起初还劝这个、安慰那个,到后来也顾不上了,让我们自行消化。风箱在我们手里变得更金贵,我们乐此不疲,继续争着、抢着拉风箱,却也不红脸。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溜走,旧屋拆迁,灶台消失,风箱带着斑驳的过往随同其他家什乔迁到新址,它住在新房里,又继续奏响曾经的旋律,风格依然,声音如昨,并没因其他干扰而改变。家里条件变好,硬柴增多,风箱还能派上用场。“哐——嘡——、哐——嘡——”的声音,在灶房里唱响着、弥漫着、回荡着……灶膛里的火越来越旺,红与黄,偶尔夹着一缕蓝,色彩明艳,画风温暖,刹那间,屋子升温、饭菜增香、笑容治愈,和谐共生的感觉油然而生。
沉淀在风箱里的时光,总是那么厚重,连同那些年的艰苦岁月一起镌刻在脑海,每每忆起,总少不了向往与艳羡。虽说那时日子穷,但不寡淡,有一种夹杂着烟火气的人生历程挥之不去。
如今的天然气远比柴火干净和省事,可人总有一段往事占据心房,用“记忆犹新”四个字加持,似乎永不过时。
此情可待成追忆,在时间的长河里,有多少个浪花飞溅,终究是无解。可站在今日光阴之海的岸边,回眸那段带有风箱印记和对其有着饱满情感的岁月,双眸依旧会闪烁着惊喜和幸福,嘴角依旧会慢慢扬起……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