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政法专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特稿
第07版:文化
第08版:百姓关注
标题导航
|
为人处事见品格
干事勤快劭(shɑo)得很
有了成绩不要张(zhɑng)
对待朋友不能啬(sei)
表达不清黏(rɑn)得很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对待朋友不能啬(sei)
本报记者麻雪
“你别啬皮了,给朋友给东西大方些。”“那个人啬得很,咱们还是少跟他打交道吧。”这样的话语,在宝鸡人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这里的“啬”,在宝鸡方言中读作“sei”,意指吝啬、小气,是一种对人对事过于计较、不舍得付出的心态的形象描述。
有趣的是,宝鸡话中常常以单个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就像这个“啬”字,它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能准确地传达出人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对此,家住金台区大庆路的王洪平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对古汉语有着深入研究的中学教师,他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一大区别就在于此。古代汉语往往以单个字为词,每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多个字组成的词语来表达意思。
说到“啬”这个字,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时期。从字形上看,“啬”由“禾”或“来”(代表谷物)以及㐭(即“廪”的古字,象征谷仓)组成,形象地描绘了谷物成熟后被收割入仓的场景。因此,“啬”的本义是收获谷物,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后来,随着人们对粮食的珍视和节省意识的增强,“啬”逐渐引申为十分爱惜、节省的意思。而当这种节省、爱惜过度时,就变成了小气、吝啬的行为。
宝鸡被誉为周礼文化之乡,这里的人们非常重视礼仪,重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与厚道。因此,在宝鸡,“啬”成为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人们普遍认为,对待朋友应该大方得体、真诚交往;而那些在交往中过于吝啬、锱铢必较的人则会被视为不真诚、不懂礼数。所以,在宝鸡人的价值观里,“啬”是一种不被推崇的品质。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