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体育专刊
第05版:金融之窗
第06版:特稿·公益广告
第07版:文化
第08版:百姓关注
标题导航
|
会说宝鸡话才知其中意
尺察(chicɑ)筹划着做
撩乱(liɑoluɑn)准备去做
挖抓(wɑzhuɑ)动手去做
称摸(chenɡmo)掂量着做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撩乱(liɑoluɑn)准备去做
本报记者祝嘉
“我上午撩乱到你屋去呀,结果一会儿张三来、一会儿李四来,我忙了两三个小时,硬是一步都走不开么……”3月15日下午,在市区宏文路开店的市民郭宝芳提着鸡蛋牛奶,来到姐姐家看望刚出院的姐夫。郭宝芳的姐姐郭慧芳接过妹妹手里的东西,说:“你忙你的就行了,不用专门来一趟。你姐夫现在不要紧了,娃也撩乱明后天回学校去呢。”
郭慧芳、郭宝芳姐妹口中的“撩乱”,是宝鸡话“为什么事而做准备”的意思。在宝鸡,这个词语使用得相当普遍。市档案局在全市范围收录整理的方言语音档案显示,无论是关中道还是南北山区,人们都习惯用“撩乱”来表示准备。比如,小两口在城里买了新房,却迟迟拖着不装修,家里父母劝他们:“赶紧撩乱装,千万嫑疲沓。你紧装慢装还不得半年时间,装好还不得晾个半年时间,不要等到娃该上学了房还不能住。”再比如,邻居看老两口在院里大包小包地整理东西,好奇地问:“你俩这是撩乱弄啥哩?”老太太回答:“孙子他爷把腿绊断了,这两天撩乱回老家休养呀,我们得去城里帮女子女婿带娃。”
在一些讨论宝鸡方言的文章里,把撩乱写作“缭暖”或“聊联”,对此,长期从事方言研究的我市退休干部李新明说,宝鸡话中的“撩乱”,不能简单等同于“准备”,而应解释为“为了什么目的,而做一些前期的、预备的事情”。比如,“我撩乱去宝鸡”,言下之意是“我在为去宝鸡做准备”,比如收拾行李、购买车票、联系住宿等。而“撩”和“乱”的古义,都有“理”的意思,即“使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变得整齐有序”,由此引申,“撩”“乱”合在一起,表示为什么事情而做准备便是符合逻辑的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