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万象影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凤翔陇县获评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区)
电影《我们的七月》全国公映
电影《远山花开》亮相央视
触摸周秦风韵 探寻文化新景
让乡村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让乡村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周淑丽
龙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凤翔泥塑作品“龙腾盛世”的发布,让很多人欣喜地看到了乡村非遗传承中的创新元素。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非遗作品不再只是老艺人的绝活手艺,而是有了很多“80后”“90后”年轻人的加入,非遗作品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古老的非遗传承也后继有人。
用“融入感”让非遗血脉相传。非遗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非遗“手艺”在乡村大地传承千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门手艺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老艺人正是在这种“融入感”中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才愿意将这件事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坚守。如今,凤翔泥塑的新一代传承人,比如胡锦伟、韩建斌等,都是在非遗文化家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在“融入感”中长大,在耳濡目染中坚定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如果要激发更多的年轻人传承非遗文化,首先就要通过多种方式,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可以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同时结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乡村交流会等活动上举办非遗文化特色活动,加强非遗与普通人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非遗魅力,看到非遗发展的前景,才能让非遗文化血脉代代相传。
用“好创意”让非遗生生不息。非遗文化越古老越有魅力,而这种魅力在“好创意”的加持下会越发闪亮。比如,近年来“国潮风”的流行,非遗文化与现代流行审美的结合,让很多年轻人爱上了老祖宗的传统审美。比如,近些年短视频平台上,以非遗文化为内容的各类创意视频,通过变装、剧情演绎的方式,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富有了时尚气息,往往一条“出圈”的好视频,会让非遗文化得到广泛宣传。再比如,近年来每逢节日频频“霸屏”的河南卫视,采用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等多种形式,给观众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也让不少非遗文化从小众走向台前。时代不断进步,非遗文化的传承也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好创意,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博物馆、展览馆、文物遗址里的非遗项目动起来、亮起来、活起来,非遗文化才能生生不息,魅力永存。
在宝鸡广袤的乡村中,还有不少传承数千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我们期待未来还有更多的年轻“守艺人”,传承文化血脉,守护文化瑰宝。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