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蟠龙高新区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晒你的学生照
艰苦岁月以书为粮
一边求学一边建校
热爱诗歌追逐文学
志愿服务激扬青春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上世纪60年代学生梁正齐:
艰苦岁月以书为粮
本报记者 罗琴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3年夏,是我们班部分同学的毕业留念(见右图)。”11月13日下午,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梁正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59年至1963年,我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那时候读书条件很艰苦,我们在与饥饿的抗争中,不断用知识为精神补给养分,这四年的大学时光为我的人生积淀了丰厚学识。”
梁正齐是陇县人,如今已经年过八旬的他,说起大学往事依然记忆犹新。他回忆,那时陕西师范大学叫陕西师范学院,后来与西安师范学院合并,改成现在的名称。“那个年代,全镇考上大学的人不多,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我背上铺盖坐火车、倒三轮车,几番辗转来到学校,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报名和宿舍分配。”梁正齐谈到,当时他们宿舍里有来自湖南、湖北、河南和陕西四个省的学生,踏进大学校门,大家都很兴奋,彼此相处也非常融洽。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由于粮食紧缺,大学生也要勒紧腰带过日子了。
为了有更加充足的粮食,在学校的号召下,梁正齐报名参加了开垦荒田的劳动。“拉犁耕地,拔草种粮,在当时只能靠一双手,短短十天下来,我就瘦了十斤。”梁正齐说,在“一顿能吃下一头牛”的年纪,饥饿的苦楚让人百爪挠心。在与饥饿的抗争中,梁正齐也认识到了同窗情的珍贵:“有一次,不到月底,我的粮票就用完了,饿了一整天。第二天中午,我实在撑不住了,在食堂门口碰上陕西乡党胡永光,我鼓足勇气向他借粮票。他二话没说,将手中的四两粮票给了我,然后他胳肢窝里夹着碗,头也不回地往宿舍方向走。当时,我眼泪就落下来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梁正齐有些哽咽。他说,艰难困苦只能让人的皮肉受罪,却无法打败青年人坚定的求学意志和诚挚的友谊。
在艰苦条件下,梁正齐愈发热爱学习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泡在足有30多万册书籍的图书馆里,在知识的海洋里肆意遨游。梁正齐说:“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能在这里与黑格尔思辨,与雨果抒怀。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说,想把世界上的书都看完。”
在不断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梁正齐还写了一些文学评论,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上发表,因而结识了肖云儒、吴宓等一批文学爱好者。大家相互探讨、学习,让梁正齐对学术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梁正齐热爱学习、喜欢钻研,大学时光让他在心里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四年时光匆匆而过,毕业后,梁正齐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陇县,在三尺讲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梁正齐感慨:“如今,咱们国家繁荣昌盛,孩子们学习条件越来越好,再也不用挨饿了,我希望青年人要多思考、多实践,努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