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文学周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本市新闻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米脂印象
遇见青铜峡(组章)
南泥湾
雨中情景(外一首)
寒露
我又一次写到秋风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南泥湾
◎晨耕
一
红格彤彤的太阳,蓝格莹莹的天。
金格灿灿的谷子,黄格澄澄的米……
在一把把老镢头把天劈了一个个窟窿的时候,把地开了一片片五谷的时候……
我们,在金秋十月的陕北大道,沿着359旅的足迹,顺着耳边咆哮着黄河的吼声,唱着信天游动人的歌谣……走进我们心中的圣地、梦中的地方——南泥湾!
二
南泥湾,是延安时期八路军留在陕北的一张名片,是领导人民得解放的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下,种下的一颗传向五湖四海的绿色种子。
1941年,一个彪形大汉带领着359旅开进了南泥湾。
那儿是荒山遍野,荆棘丛生,不见人烟只见狼虫。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是为了生产,为了边区人民,为了早日全国得解放。359旅在守护好延安南大门的时候,拿起镢头,从将军到士兵,开山垦荒,豪情万丈。
他们不畏天寒地冻,不惧节衣缩食;
他们顶风冒雨,起早贪黑;手心浸血,脚掌磨茧;
顶烈日,迎风雨,心仰万丈信念。
握枪的手,严阵以待;抡起的镢头,是一道道划过天际的彩虹么?
三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万亩良田展现在硝烟飘过的陕北高原。
挺拔的高粱,就是一把把火红的长矛;金黄的小米,就是天上耀眼的星斗;
壮硕的南瓜,就是喂养一杆杆步枪的子弹;
所有的五谷杂粮,粒粒饱满,好似与人民血肉相连。
每一个士兵,何尝不是南泥湾长出的庄稼呢?
每一粒庄稼,何尝不是南泥湾长出的士兵呢!
四
南泥湾,一片神奇的土地!
南泥湾,不但拯救了一个个生命,而且拯救了一个个革命的火种!嘹亮的军号,至今回响在中国坚决斗争的云空;
战马的嘶鸣,至今回响在中国守望和平的东方;
伟大与壮美,至今回响在中国求解放的诗篇里;
艰难与辉煌,至今回响在中国新时代的歌声里……
五
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红色的浪漫,不但在历史的长河演绎,而且在血与火中锻造成永恒的画面!
于是,那些曾经的年代,在我们心中复活;
于是,那些燃烧的岁月,在我们眼中显现。
手心攥上一把把英雄的泥土,心中流过的不但是酸涩的眼泪,更是激动的感恩;
耳畔回荡一首首熟悉的歌谣,眼中映过的不但是鲜活的画面,更是回荡的经典!
六
行走在金秋的南泥湾,暖阳下的目光里,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金色的稻田,折射出江南炫丽姿色!
手不敢摸,目不敢望;心,更不敢触……
太炽热了,太感动了,就让你、我、他幸福地行走在南泥湾的臂弯里……
沐浴着宝塔山初升的太阳、氤氲在杨家岭的油灯下,在枣园里阅读延安精神这部书,在清凉山阅读中国求解放这部书,在延河畔阅读民族谋幸福这本书……
徜徉在这本大书里,我们一路心花怒放;
行走在这本大书里,我们一路歌声飞扬。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
鲜花开满山,处处是江南呀!
南泥湾,不是一个版图的地名,是一个地标!是一面镰刀和锤头淬炼的鲜血染红的旗帜!
南泥湾,一座屹立于中华民族史册的丰碑!
南泥湾,一座照耀着华夏儿女永不泯灭的灯塔!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