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胸怀笔自舒绣锦
——张永红书画篆刻展小记
    绘画作品《双栖图》

    书法作品《议论文章联》

    篆刻作品《戒之在得》

  本报记者张琼
  连日来,由宝鸡文理学院、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张永红书画篆刻展,正在宝鸡美术馆展出,共展出了张永红近年创作的书画篆刻作品100余幅。开展20多天来,诸多艺术名家、书画爱好者和市民前来观展,展览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张永红是位书法豪士,其书风雄厚苍茫,被授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称号;他也是位丹青妙手,其画风疏朗俊逸,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他还是位篆刻才子,其篆刻上追秦汉、旁涉明清诸家,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张永红亦是位园丁,身为宝鸡文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三十余载在杏坛耕耘,桃李满园。
  中书协副主席张胜伟评价:“永红走了一条先立高标、后力践行的治艺之道,这种坚定是值得肯定的。”中书协理事崔廷瑶认为:“永红在书、画、印上面齐头并进,卓有成绩。”
  书“克化”经典得苍劲
  关中方言里,“克化”的意思是消化,俗语“好吃难克化”大意是吃进去容易消化难。这种寓意,与张永红的学书感悟颇为相似,要向古人、经典碑帖学习,在师古过程中更要注重消化和领悟。
  “注意笔画与字、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避免割裂开来去看字、写字、刻字。”寒露时节,天气渐寒,张永红正在教室里上课。在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张永红常提到“克化”二字,引导学生学习、领悟经典之美,从而进行创作。张永红说:“赓续传统,继往开来,是书画艺术发展创造的正途。因此,不是依赖文化、知识、技法等的简单拥堆,而是领悟其精神实质,依凭自己的‘克化’能力,准确寻找到立足点,进行心灵的自然流泻。”
  张永红出生于渭北白水,相传当地为文字之祖仓颉故里,那里的人们大多对文字心怀敬畏和喜爱。在这种氛围里,张永红自小对汉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宝鸡文理学院学习、任教后,又刻苦研习了大量青铜器铭文,为书法作品奠定了浑厚大气的基调。
  三十多年来,张永红习碑临池不懈。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真草隶篆各体俱全,张永红心怀“以古人的经典为拐杖,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攀登”的求学姿态,遨游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海里,用心“克化”,汲古为新。
  中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认为:“从作品来看,永红对传统是深入下过功夫的,故其书法篆刻具有法度、有古意。大家自然能在其作品中找到先贤们的影子,与此同时,其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其间有古朴雄强的汉魏气象,也有灵动飘逸的晋唐意态,自家风格鲜明。”
  省书协副主席、市书协主席李晔谈道:“永红隶书取法于汉碑,他于《石门颂》《张迁碑》《好大王碑》等用功尤勤,并得益于宝鸡青铜器铭文,诸如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及简牍帛书。以篆籀笔法书写隶书,用笔老辣而富于变化,线条力透纸背,古朴苍茫,寓金石气韵于其中。”
  画“取经”自然墨生香
  为办好这次展览,张永红和师友们悉心准备了一年,展览中的绘画作品《游》《双栖图》《石趣》等令人耳目一新。张永红认为,艺术各门类之间是融会贯通、彼此促进的,故而“取经”的领域宜开阔。
  张永红喜欢亲近自然,因身居秦岭侧、渭河畔,这里活跃的飞禽鱼虫和生机勃勃的植物,给他带来创作的无限遐思。《中国书法》杂志古代编辑部主管苏奕林谈道:“永红时常轻装简行深入秦岭,将一路看到的美景、趣事和所思所感,随手记录下来,此后的作品便是在沿途见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而来,生动真实,取法自然。这些作品往往是以画家之笔墨,传递诗人之情怀。”
  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姜怡翔是张永红的恩师,姜怡翔点评道:“观永红写意花鸟画,墨色鲜活,笔法劲健,画面黑白灰关系协调自然。尤其在造型上,对花鸟画的一枝一叶、一鸟一虫有不俗的塑造,笔墨和空白之间交融和谐,整体画面呈现出灵动、浑然之气。”
  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李晓峰谈道:“永红涉猎的各类知识非常广泛,游书海、走大地,交往广泛,视野宏阔,看世观人,用心体悟。在动静结合、揣摩实践中,把‘写’和‘练’做到他所能努力做到的极致。”
  乐山、乐水、乐书之余,张永红还有一乐——赏玩文房器物之乐。在张永红的书桌案头,有汉代瑞兽研墨器、明代素三彩吕洞宾笔插水盂、清代青瓷褐彩人物笔插等诸多文房物件。教学之余,张永红尤爱赏玩这些隔世的旧物。张永红说:“在赏玩文房器物中,可以领略前人的迁想妙得,陶冶精神。这些小物件虽难和钟鼎大器相比,却成全了文人器用美学的底色。”
  在广泛涉猎、博观约取的过程中,张永红绘画作品意趣横生,笔墨活脱而富有层次。著名书画家王尊农说:“常言道画如其人,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证之于永红的书画,正是他精神的寄托与抒发,给我的印象是总有一股乐观向上的生命感。”
  印“刀走”方寸融气象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大道至简》《山鸡自爱其羽》……品读张永红的篆刻作品是一种享受,方寸之间尽显朴茂大气。
  采访当日,张永红正在教授学生篆刻,深入浅出地讲解书法与刀法的融合、线条与字意之间的呼应关系,言语间满怀对青年学子的殷殷期盼。学生遇到困惑时,他耐心与学子共同探讨,对书法篆刻的喜爱之情自然流露。
  崔廷瑶曾在文章中记述,有一年张永红偶得恩师傅嘉仪所作巨印的印蜕,倍加珍惜,请了不少名家题词题跋,并撰文在《书法报》弘扬老师的书艺。崔廷瑶认为:“从永红的印作来看,用刀常喜以钝刀硬入,以追求线条的苍茫感,再者其朱白文印统一做得较好。布局、篆法、刀法,以至气韵格调都能协调,是比较难的,永红做到了这一点。”
  闲暇时,张永红常去宝鸡和外地博物馆赏文物、品铭文,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张永红临池、追摹的范本。篆刻创作时,再将积累的书写功力通过刻刀,镌刻在方寸印上。
  姜怡翔认为:“永红的作品总有一种正大气象,直来直去没有矫情,没有媚俗和乖张之气。从作品中透露出他的心性,雍容、沉稳、大度是其书画印的基本特征。”
  张永红书画篆刻展即将结束,但他钻研书画篆刻艺术的劲头没有停歇。古语云:“光而不耀,静水流深。”这位敦厚、真诚的关中汉子,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静心攀登艺术山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