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罗锐
“每逢教师节这天,我和母亲都分外怀念我的外祖父,他是我和母亲的榜样!”近日,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魏玮动情地说。
外祖父曾纪纲、母亲曾晓霞一生从教,魏玮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教育工作。从外祖父和母亲的执着坚守,到魏玮的主动接棒,他们一家三代人默默见证、经历、参与着宝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务必真心热爱和投入
曾纪纲曾是宝鸡地区美术教育界的名师。据魏玮介绍,外公生于1929年,1947年毕业于凤翔师范学校,后又考入西北师范大学艺术系深造。1955年大学毕业后,曾纪纲在虢镇中学任教18年,之后去凤翔师范学校任教,并创办美术班,直至1990年退休。
“在教学中,曾老师对我们学生严格要求,他总是亲自点名考勤,督导大家认真学习。晚自习时,曾老师还与我们一同作画,为我们做好示范。”曾纪纲的一名学生回忆说。
“我父亲爱学生是出了名的,有一届美术班是基础美术教育,为了让学生再了解一些中国传统书画的知识,他从校外专门请来相关老师为学生现场示范传统书画。父亲想尽办法让学生多学知识,有时我还开玩笑说,父亲对我都没有这么上心。”曾晓霞说。
让魏玮记忆深刻的是,外祖父到了晚年非常思念他的学生们,常常念叨着他们的名字,但他心里又明白学生们工作忙,不忍心打扰。魏玮就把学生们的照片放在外祖父的床头,经常用手机发视频,让外祖父和学生聊天。
尽管老人已离世,但母女俩一直以老人为榜样,始终牢记老人的教导:“教育事业一头连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福祉,务必真心热爱、倾情投入。”
受父亲的影响和教导,曾晓霞从小就爱看父亲作画,立志从教。1980年,曾晓霞考入凤翔师范学校。1982年6月毕业后,曾晓霞扎根基层,坚守教学一线,先后在凤翔区纸坊中学、金台区西街小学等学校任教,曾晓霞的多幅美术作品还在中、省大赛中获奖。
“她除了恪尽职守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外,还组建学校美术社团,指导学生绘画技法,通过实践认识美、表现美,鼓励学生参加绘画展览、比赛,向社会展示美、传播美。她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曾在全省交流,得到了相关教育专家的认可。”和曾晓霞一起退休的一位同事说。
把爱给“特殊的学生”
“我要去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当一名语文老师,那里有我的梦想!”2013年,魏玮主动请缨,要去当年刚刚建成的这所学校。
得知魏玮要去特殊教育学校任教,身边的同学、朋友疑惑地说:“为什么要挑战自己?”
原来,2003年,魏玮大学毕业后,在金台区硖石镇一所中学当语文教师。有一次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她了解到特殊孩子渴望教育,当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魏玮的内心被触动了。
她决定从普通学校教师转岗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把爱给特殊的学生。
外祖父曾纪纲和母亲曾晓霞听了魏玮对特殊教育的理解,都表示支持。
从普校教师转岗特教教师并非易事。虽说魏玮生在城里、长在城里,但她没有城里娃身上的娇气,出得了力,吃得了苦。刚开始,魏玮不仅要苦练手语、自学盲文,还要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
通过长期观察每一名孩子的特征和表现,魏玮把握特殊教育规律,总结出特教人“五心两情”的教育法宝,即用爱心温暖学生,用耐心引领学生,用细心倾听学生,用责任心肩负使命,用包容心呵护成长;以对教育的激情,对残障学生的深情,实现教育理想。
学生叫她“魏妈妈”
学生小清看见老师走近她,总是怯生生的。“经过一连几堂课的观察,我发现小清反应确实比别的孩子迟缓,我得帮助她。”魏玮说。魏玮查阅资料,学习特殊儿童行为矫治及特殊儿童心理学,还主动找到小清的爷爷询问家里的情况。她针对小清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抽空和她聊天谈心、为她辅导功课,生日时送她小礼物,一有合适机会就让她表现自己……慢慢地,小清找到了自信,上课主动回答问题,也找到了学习快乐。
魏玮说:“相比普通学校,特教学校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必须因人施教、一人一策。”
有的学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魏玮握着孩子的手教其书写;有的学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魏玮一遍又一遍耐心地重复;有的学生走路吃力,魏玮的胳膊就是孩子的扶手;有的学生生病,魏玮开车送医治疗、悉心照顾……魏玮的学生都叫她“魏妈妈”,连她的儿子都说:“我妈对学生比对我还好。”
魏玮表示,她要守住教育的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把学生教好,为特殊教育发展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