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健康养生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特稿
标题导航
|
鹊桥相会说喜鹊
冯家山的故事
六盘山(组诗)
为生命而歌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冯家山的故事
◎王广田
当代诗人席慕蓉说过:“我们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但总有那么几个故事,会改变我们的人生。”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刚走出校门就踏进冯家山水库建设工地,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上演了一部没有脚本但却惊天动地的大片,片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为书写我人生的主色调。
一
1971年春节刚过,我与村里50多名劳力一起背着被褥,到了冯家山水库建设工地,参与53米拦洪大坝的会战。当时靠人拉架子车运土,抬起石夯打压,工地每天三班倒,出工前列队动员,收工后进行点评,每天劳动在九、十个小时。土场距离坝面2里多路,用加长加高箱体的架子车,两人每班拉运30车土,若完不成,跟下一班继续干。我当时18岁,拉着装满土的架子车,一出土场,就坐在架子车前面,两手稳操车辕,两脚当作刹车,顺着斜坡飞奔而下,一班就拉40多车,常常受到表扬。同时协助管理工地,收工时整理工具。回到工棚,又忙碌着帮灶夫盛汤、收饭票、担水,组织大家学习,换写院子里“黑板宣传栏”,还兼任工地通讯员。灶夫年龄大,遇到民工上晚班,零点去工地送饭,每天忙碌十三四个小时。那年8月完成了大坝54米大会战,接着又开始73米大会战。这个曾经荒冷的山谷沸腾了,建设者居山沟,搭工棚,住窑洞,抗严寒,战酷暑,拼搏奋战。工地上红旗飘飘,喇叭声、锣鼓声震天撼地。夜晚灯火通明,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建设者怀着吃苦耐劳、兴修水利才能过上好日子、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美好愿望,在这里谱写着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战歌!
二
谁高出众人一筹,谁在众人眼里就是英雄。1971年10月,冯家山指挥部宝鸡县民兵团举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大会”,我被贾村民兵营推荐参加会议,聆听了“铁人”冯来娃的讲述:1970年冬季,开挖导流洞时,他总是冲锋在前,主要负责打炮眼,按两人每班打成10个炮眼,他常常完成20多个,导流洞炮刚一放完,洞内石渣粉尘弥漫,他推着架子车冲进去,直接用手端石块装车,他的手在抡铁锤打钢钎时,就已经磨成厚茧,茧上又结成血泡,石块刺破了血泡,鲜血染红了石块,他全然不顾。连续上班成为常态,第二班人上工时,带一些馍,他顺便一吃,喝上几口河水,又钻进洞里干活,每天在工地连续干活超过15个小时,白天上完自己的班,晚上又继续拉运石渣。苦战通宵,天亮再去上自己的班,60天上了80多个班。一次《陕西日报》记者到工地采访他,见到他蓬头垢面,破衣烂衫,两手是血,记者当场就哭了。“老英雄”何升是贾村镇新华村人,1970年冯家山水库工程开工,时任生产队长的他已经50岁了,听到消息,他就带上铁匠炉子上了山,撑起火炉,加班加点为凿通隧洞扎钢铁钎,为运土修理架子车,他上完自己的班,又到别的工地帮人拉土,他加的班、干过的铁活难以计数。1971年元月份,家里不慎发生了一场大火,火魔夺去了两个孩子的生命,他坚强面对,擦干眼泪,第三天又返回了工地,继续干活,打制铁具。大家称赞他“铁打的骨头,闲不住的人”。那天上午11时,他俩刚一讲完,就戴着安全帽走出了会场,大家劝他俩吃饭时,他俩说,“工地上有好多活需要干”。望着他俩离去的背影,我当时热泪盈眶。
三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记忆的双手总是拾起那些难忘的忧伤。1972年3月28日零点,冯家山水库建设工地凤翔县民兵团尹家务营王堡村连二排23名民兵,像往常一样在凤翔县长青输水洞口施工,凌晨6时快下班时,突然输水洞侧面山体大面积滑坡,开始有巨石滚落,他们朝附近的一号隧洞奔去,刚到洞口却发现洞口已被滚落的巨石封死,等再度返回逃生时,半座山倾覆而下,16条鲜活的生命瞬间就被大山吞没了,永远定格在3月28日6时50分!16人中有4名五十多岁了,其余12人都是十七到二十一岁的小青年。这场特大事故震动了三秦大地,惊动了国务院。指挥部领导亲临现场,紧急行动,组织抢险,经过三天三夜连续挖掘,烈士遗骸才被全部挖出。1972年4月2日,苍天含泪,千水呜咽,雪花飘飘,市县领导亲临,在凤翔县长青镇王堡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场内外,摆满花圈,挂满挽联,哀乐低沉,如泣如诉。参加追悼大会的两千多人胸戴白花,泪流满面,当16辆灵柩车缓缓驶来,全场哭声一片。那天,我作为一线的代表,参加了这场悲壮的追悼大会,经历了我终生难忘的灵魂洗礼!
四
2023年6月28日,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市作家协会组织了一场走进冯家山水库“主题党日”采风活动。我与大家一起踏入“冯家山工程指挥部旧址”,参观“冯家山工程纪念馆”,感受“红色大讲堂”,深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冯家山水库建设精神,瞻仰“冯家山水库烈士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着这里至今续写的动人故事。
“不思量,自难忘”。转眼间五十载过去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站在壮观的水库大坝上,瞭望泛着涟漪的清清库水,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男女老少建设者的身影和激动人心的劳动场面。漫步坝上,流连忘返,这是宝鸡人民用血汗生命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是名副其实的“西府明珠”,是真正意义上的“陕西红旗渠”!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