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交通运输
第04版:特稿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赏陈仓芝樱花海(外一首)
至麟一游
故乡夏日小景
满江红·龙腾虎跃
鹧鸪天(外四首)
郎坝的早晨
梧桐绿荫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郎坝的早晨
◎苏咏梅
窗外几声清脆的鸟语,是耳目一新的邀请,它们的歌声,把我带进了皂角湾的清晨。于是,快速起身,匆匆洗漱。推开房门,便和这里的晨光撞了个满怀。
看到天气好,心里便不由得又多了几分欢悦,整个人充满活力,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倦意。清晨的皂角湾,像一位清秀恬静的女人,温和地端坐在她的晨曦里,仿佛所有的故事都沉浸在清丽恬静的氛围里。
尽管没睡好,但也要早早起床,这是我对皂角湾、对郎坝的虔诚。
绿竹舞风,棕榈如扇。独自站在没有院墙遮掩的农家院子,视野就非常开阔,不远处的坝田在眼前铺排着,这是一种直抵人心的蓬勃生命力。二十多年了,终于有这样一个机缘,让我在夏日的早晨,与秦岭深处这个秀美的水乡亲密相约,领略岭南人家的风情,静享她的阳光和稻田。
“起来了哦。”一个好听的声音传来。回身一看,是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妇人。
“早啊,姨!”我应答着,很欢喜。
“这是我们家。昨晚睡得早,听儿子说有人住这里了。原来是你们。”
我们彼此投以纯粹的笑容。
“姨,我想看看下面的稻田,从哪里下去?”我说道。
“走,我带你去。”她几乎没有犹豫,脸上浮动着自然的笑意。
“不会打搅您做饭吧?”
“没有没有。”
几句招呼后,我们沿着一段青石小路朝稻田方向走去。
这位郎坝老人,
中等身材,身形微丰,衣着朴素平整,头上那顶白色的布质帽子很是提神。她步子缓缓的,有些蹒跚,但每个动作都能传送出一些和善。年轻时的她,或许就是一位端庄秀丽眉目溢情的女子。她的岁月,一定是静好的。
黄柏塬二郎坝一带人说话好听,尤其是女人。这里的人说话有点川音,不像关中人那样咬字重、腔调直,他们说话自带一种韵律,起音落音舌头轻轻一卷一滑,轻轻柔柔,普普通通的词句,从她们的口里流出,吟歌一般的好听。
“姨,你说话真好听。”
“呵呵,你们说话才好听呢。”
不大一会,就来到这片让我魂牵梦绕的水稻梯田。
站在观景台上,稻田美景一览无余。这层层梯田,被葱茏的群山环绕着,静卧在湑水河的臂弯里,沿河盘旋而上,水天如镜,坝田的曲线非常优美。如此,峰峦、民舍、稻田,相映成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秀美而又壮观。
老妈妈就在观景台下候着,笑望着一脸阳光的我。郎坝与陕南接壤,气候和水利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生长。仲夏时节的稻田是绿的,然而又绿得不一样,墨绿、油绿、嫩绿,被整齐地分成一块一块。下了观景台,老妈妈带着我走进稻田。我们沿着环绕在梯田之间的步道慢慢走着,边走边拍这一片美景。
“插秧节那阵可热闹了,县上来了领导,来了记者。”老妈妈一脸兴奋。
“嗯嗯,书记也来了,她可是县上最大的领导呀。”我笑道。她看上去很开心,让我仿佛看到了稻田里的人们正赶着水牛、插着青秧、对着山歌、山清水秀、倒影绰绰的场景。
“姨,他们在拔草吗?”看着远处有人在水田里劳作。
“对,在拔草。现在不让用药,说是无污染什么来着……”
“人家现在是绿色有机大米。”我的语调有些调皮,在这位陌生的老人跟前,我竟把自己当作了孩子。
“对,对,就是这个。”
“娃儿,你看上去还小着呢。”她问我。
待我说了年龄,她有些惊讶。她看上去和我母亲年纪相仿,有那么一个瞬间,我觉得她很像我的母亲,这让我又向她靠近了一步。我和老妈妈拉起了家常。
“姨,您多大年纪了,叔和家里都好吧?”
“今年七十一了,五二年的。”她只是停顿了一小会,但我感觉到她语气的变化。
“老伴走得早,都走了三十多年了。儿媳妇也得了不好的病,钱花了,人没留下,前一阵子走了,留下两个娃,我跟儿子和娃们过着。”她微微颤抖的手抹着眼窝,眼睛有点红。
我怔住了。
我停下了脚步,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白发人送黑发人哪……面对眼前的这位老人,我为自己刚才的唐突懊悔,更有几分酸楚涌上心来。
“没事没事,都过去了,过去了!”看见我不知所措,她反而安慰起了我。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是有所经历了。我告诉自己,不能这样啊,我努力地调整自己。
“姨,那些不好的事情,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我看着她,这样没心没肺地淡淡地说着。我轻轻地拉着她的手,很想拥抱一下她。
“姨,给我讲讲咱们皂角湾的银杏树,我没见过,可想看看呢。”
很快,她就回过神来了。她用好听的郎坝口音给我讲着那棵千年神树的传说。说完银杏树,我们又说起了皂角湾红军标语的故事。郎坝这个地方真的很神奇,很凝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多少人的前赴后继,才成就了今天的郎坝。
我问老妈妈生活是否过得去。她说日子还行,儿子也快五十了,在村上做事。儿子不爱说话,爱看书,爱写字,两个孙子在上大学。她说政策好着呢,尤其是对老年人。
我说和她太有缘分了,她笑着说下次我们可能会在太白县城见面呢。我问她有没有心愿,她说有啊,儿子的,孙子、孙女的。
都会好的,我们都会越来越好的。我说。
不只在郎坝,不只在太白,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或许正在承受突如其来的不幸,但他们不去放大眼下的不幸,而是朝着幸福的方向一路奔波,心灵如郎坝水乡一般宁静坚韧。
我喜欢稻田,也许是它本来的绿色和金色,就如同我喜欢家乡的金色麦浪一样,它能赋予人一种温暖知足的感觉。太白的山不会老,太白的水不会老。山里人的纯朴温厚,山里人的大智大勇,是我所眷恋的,我对它们自带一种情感。
人生中最难忘的情感,都能追溯到清晨。在郎坝的早晨,在绿意盈盈的稻田里,一位陌生的郎坝老妈妈,她不经意间给予我的善意和能量,便为我开启了一个鸟语花香的早晨。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