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乡村振兴专刊
第05版:特稿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传统村落看古建
凤州村 青山村落藏古街
西秦村 众人共护古民居
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王家庄村 古朴建筑引游人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张琼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在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里蕴含着独特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
保护传统村落,首先村落要留住人。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定居生活,传统村落面临急剧消失的生存危机。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自然村尚有363万个,到2022年仅存261万个,换算下来,全国平均每天有127个自然村消失,其中有多少传统村落,我们不得而知。消失的村落背后有诸多原因,其中亦有乡村“空心化”的影响。没有人的村落,自然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消失,而传统村落中的古建、非遗、民俗等,皆是由人来创造。保护传统村落的关键也在人,增强乡村吸引力,让人们在乡村有干事创业的空间,有留在乡村、爱上村落的热情,才能进而融入传统村落的保护行动中来。
保护传统村落,需要树立对村庄文化的自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部分人对乡村文化漠视、忽略,甚至抱有鄙视的态度,这种心态导致了一批优秀乡村文化的流失。《人民日报》在《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一文中写道:“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独特底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肯定并宣扬优秀的乡村文化,树立当地人对村庄文化的自信,有利于人们自觉投身传统村落的保护。当人们意识到那古韵悠然、存储历史信息的古建亦有价值时,自然会对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存饱含感情。
虽然传统村落的保护还存在许多困境,但令人欣喜的是,我市不少乡村建设者正在努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他们或保护古建,或建起村史馆、博物馆、家风馆,或在网络上开直播宣扬非遗文化,或与当地农业产业结合搞乡村旅游,或拒绝过度的、破坏性的不科学开发……我们相信,传统村落在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下,不仅能为人们留住乡愁,还能走出“深闺”焕发新的活力。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