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百年浆窝传承陇州油旋技艺
毛丽娜
    张亚文父亲张吉常和“浆窝”


  “这就是‘浆窝’,是制作陇州核桃油旋必不可少的工具,‘浆窝’和舂搭配使用,可将核桃仁砸烂、捣碎、研磨直至出油。这是我奶奶留下来的,距今已有上百年了。”近日,陇县城关镇的张亚文兴致勃勃地拿出家里四代人都用过的老物件“浆窝”,向笔者讲述了这件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陇县盛产核桃,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陇州核桃个大、仁饱、皮薄、味香,特有的山水物产,造就了特色的地方美食,那就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核桃油旋。核桃仁是制作核桃油旋的主料,核桃油旋外皮酥脆,内瓤柔软,核桃的香气扑鼻,油旋形似螺旋,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故名油旋。
  “这就是我父亲原来专门捣碎核桃仁的‘浆窝’,是青石材质,纯手工制作的。”张亚文小心挪移着这个“浆窝”说。笔者看到,这个浆窝品相完好,呈圆锥形,上宽下窄,外围粗糙,内部光洁,坐地平稳,沿口直径有12厘米,与其搭配使用的舂是圆柱形石块,坚硬无比,因使用时间久,看起来十分光滑。
  张亚文出生于1984年,她从小就看着祖辈们制作油旋,她说:“小时候,家里曾开过磨坊、制作过核桃油旋、销售过荞麦面等。制作油旋这门手艺,我父亲跟着我爷爷奶奶学,后来又教会了我们姊妹三人。不同的是祖辈制作核桃油旋是为了家里的孩子能吃饱饭不饿肚子,父辈则是为供孩子上学。”张亚文说,她上小学时,每到晚上他们一家7口人就坐在炕上,借着灯泡的亮光挑选当地上好的核桃,然后开始砸核桃、剥核桃仁。第二天天没亮,父母就起来烘烤核桃仁,再用簸箕簸掉杂质,然后倒在浆窝里捣成核桃碎,香气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时满屋子都是核桃仁的“爨”味,最后再加入调料盐和自制的香料。这时,裹着核桃馅的面饼在父亲手中旋转,临上烤箱时,父亲用舂在油旋中间按压定形,烤出来的油旋中间薄如纸,馅料既隐匿于油旋内部,又浮现在油旋表皮,这就是陇州核桃油旋最终的模样,也是张亚文父亲张吉常几十年来对于陇州核桃油旋传统工艺的坚守。
  “父亲虽然不识字,但他勤奋能干,制作的油旋味道正宗,特别受欢迎。记得上世纪80年代,农业社分给父亲的宅基地是一个2米多深的废弃涝池,父亲没有抱怨,他和母亲用1年时间,搬石头,拉炉渣,才将大坑填满。从最初的单面土坯房到二层小楼,再到如今的六层楼,父亲用一双勤劳的手让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张亚文说:“父亲告诉我,食不厌精,做油旋就像做人一样,不能偷懒,要不就不是这个味儿。做人也是,勤奋上进,一步一个脚印,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如今,随着生产流程的工艺化、机械化,用“浆窝”的机会减少了,但令张亚文感到欣慰的是,传统方法制作陇州核桃油旋已成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她看来,自家的“浆窝”记录了四代人朝夕相处的年代,也是四代人情感的寄托和百年匠心的传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