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副 刊
第04版:万象影刊
标题导航
|
野酸枣
温暖岁月的西府记忆
凤翔豆花泡馍
待诏和他的剃头担子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待诏和他的剃头担子
◎王商君
早些年,若逢集市,剃头匠人就挑着担子,沿街摆放。担子的一头为柜式座椅,柜内放置剃头器具,剃头的顾客就坐在这个座椅上。担子另一头是炉子,烧好温水用于洗头,民谚“剃头担子一头热”就是描述此情景的。
那些剃头挑子,走村串巷给人剃头刮脸。据传,唐初,置翰林院,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给以粮米,使待诏命,有画待诏、医待诏等。唐玄宗时遂以待诏为官名,称翰林待诏。宋、元时期开始尊称手艺人为待诏,后来剃头匠人也有了这个特殊的称呼。
虽说称呼似为官员,民间却有句俗语:“一不学吹手,二不学戏,三不学待诏把头剃……”教育孩子不入这几个行当,足见对这一行的偏见。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方圆好几个村子依然有剃头匠人,隔壁村的袁待诏远近闻名。古会上我时常能见到他给老人剃头、刮胡须。他用一把古老的剃刀,熟练地在老人的头顶和脸上翻飞,最后用担子那头的热水清洗,老人们很享受这美好的生活,宛如一匹出过大力流过大汗的马儿,惬意地感受着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理发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年轻的理发师们纷纷开店经营,给这个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上世纪80年代末,袁待诏离世远去,那令人熟悉的剃头担子似乎在尘世中隐匿了自我,远离了我的生活。落日的余晖飘过那条熟悉的小镇街道,我漫无目的地行走,袁待诏娴熟的剃头情景和那副剃头担子又闪现在眼前,依旧温暖如初。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