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民政专刊
第04版:专 题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西府人的过冬老物件(下)
暖手护腕的筒袖
本报记者罗琴
糠皮取暖的陶火罐
防冻护耳的耳挂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糠皮取暖的陶火罐
本报记者麻雪
如今的我们冬天暖手时,有一种时尚的东西名叫“暖手宝”,充电即可用,有各种质地、形状可供挑选。说起“暖手宝”的“前身”,在凤翔年过七旬的老教师肖明虎看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使用的取暖陶火罐,大概是其“前身”的一种了。
人们对陶器的使用,追溯历史可至远古时期。宝鸡的北首岭遗址出土了很多陶器,遗址中还发现有制陶的陶窑。学术界也普遍认为,北首岭时期的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谈及陶器的历史,不能不谈到西府人曾经使用的陶火罐,可见宝鸡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一座西部名城,与陶器渊源深厚。
再来说陶火罐,虽然它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几十年,但是在肖明虎的回忆中,依然充满温情。“我上学的时候,小伙伴冬天大都提着陶火罐暖手。陶火罐如碗一般大小,葫芦形状,上面有孔,用来放入点燃的糠皮、锯末或晒干的玉米芯,也用来通气。点燃后的陶火罐能保持四个小时左右的温度,是我们上学时最温暖的回忆。上世纪70年代,随着搪瓷制品、铜器在生活中普遍应用,陶火罐也就消失了。”肖明虎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陶火罐退出人们的生活,在一些如今三十多岁以上宝鸡人的记忆中,冬天取暖便开始用搪瓷火盆和铜火罐了。搪瓷火盆两边钻孔,系上铁丝做提手,放入木炭。木炭在盆内燃烧,可以保持好几小时的温度,用来暖手再好不过。凤县80后陈然回忆,冬季上小学的路上,小伙伴人人手提一个火盆,如果嫌火不够旺,可以抡火盆,一会抡个圆圈,一会儿抡成“8”字,抡着抡着火盆里的炭就燃得越来越旺了。
时代不断发展,陶火罐、搪瓷火盆等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取而代
之的各种“暖手宝”继续温暖我
们的冬天。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