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民政专刊
第04版:专 题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西府人的过冬老物件(下)
暖手护腕的筒袖
本报记者罗琴
糠皮取暖的陶火罐
防冻护耳的耳挂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本报记者罗琴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BODY/>
老一辈西府人对冬天的记忆,除了臃肿的棉衣、厚实的棉帽,还有每个人脚上那双暖和的棉窝窝。近日,记者在渭滨区玉泉花园小区居民刘巧珍的家里,见到了她亲手为孙子制作的棉窝窝(见右图)。
“以前咱们农村人过冬都是穿自己手工做的棉窝窝,暖和得很!”今年68岁的刘巧珍是扶风县法门镇人,她小时候便喜欢看母亲做棉窝窝,结婚后,刘巧珍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动手做棉窝窝。记者看到,刘巧珍给孙子做的棉窝窝用的是红色丝绒布料,摸起来滑滑的,很舒服,“千层底”上布满一排排密密麻麻、整齐有序的针脚,小小的棉窝窝看起来很可爱。刘巧珍说:“自己纳的鞋底穿着舒适,轻便防滑,冬季保暖,夏季透气吸汗,特别适合会走路的小娃娃。”
据刘巧珍回忆,她以前农闲时,会把平日积存的各色布料的碎布头翻出来,再准备好浆子,坐在大门口,和邻居们边拉家常边做棉鞋。“纳鞋底、绱鞋帮,戴着顶针一针一线地缝,快得话一双棉窝窝三天就能完成。”刘巧珍说,以前布料少,棉窝窝大多是用黑色条绒布做的,比较耐脏,后来开始用一些带印花的彩色条绒布做,棉窝窝看起来也更漂亮了。
现在,刘巧珍跟着孩子们长期住在市区,闲来无事时,她就纳鞋底做手工鞋。孙子们从出生到三岁之间的布鞋、凉鞋以及棉窝窝,都是她亲手制作的。“手工鞋虽然看起来没有卖的鞋漂亮洋气,可是却柔软舒适,每一针里都有我对孩子们的祝福。”刘巧珍说。
如今的冬天,皮鞋、棉靴等已经代替了棉窝窝,会制作手工棉鞋的人也越来越少,可棉窝窝里那份被针线缝进去的母爱,依旧暖在西府人的心头。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