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三斗麦子换来的老板胡
本报记者张琼
  “这把老板胡是村上最古老的一件乐器,是西府曲子老艺人张永珍用三斗麦子换来的,传了三代人,如今已有上百‘岁’了。”近日,凤翔区糜杆桥镇西白村西府曲子第七代传承人张志龙讲起一把板胡的故事。一件旧乐器,为何被西白村人视为“传家宝”,这得从西白村与西府曲子的渊源讲起。
  西白村西府曲子第六代传承人张耀飞说,西白村的西府曲子历史久远、传唱人数较多、曲调多为老曲调,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中国曲艺志》记载了西白村曲子班的部分历史:清同治年间由当地人称“弦子戏头”的张铁忠组建西白村曲子班并任班主,有艺人二三十人,成立后常年以地摊、坐唱形式在凤翔各乡镇和岐山、宝鸡等县乡村演出,成为西府数十个陕西曲子班社中人才最多、曲目丰富、技艺精湛、颇有影响的班社。张耀飞说,自古以来村上唱曲子的艺人就不少,大家闲来拉着板胡、弹着三弦,唱一段曲子,就是农家人的休闲娱乐。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下,一代代村民学会了唱曲子、玩乐器。
  这把老板胡是怎么“落脚”西白村的呢?张志龙讲,过去乡亲们结婚娶媳妇、给娃娃办满月时,会邀请西白村曲子班艺人来唱曲子助兴。艺人给群众唱曲子不收钱,到庆阳、天水等地演出,只要求管吃、管住,主家为表示感谢,会赠送一些粮食、毛巾等物。老艺人张永珍擅长吹笛子、拉板胡等多种乐器,多才多艺,在西府一带颇有名气,这把板胡便是他当年用三斗麦子换来的。西府人爱麦如命、以粮为贵,用麦子换乐器,可见主人对这把板胡的喜爱。
  细观这把老板胡,虽然琴杆、弦轴、琴头等部位已经掉漆褪色,但依然可以拉出音乐来,弓杆一端被细心地缠上了黑布条,可见一代代使用者对它的爱惜和保护。如今,23岁的张志龙是这把板胡的保存者。张志龙回忆,自己小时候非常喜欢听西府曲子,便跟着村上老艺人学打瓦子、拉板胡、唱曲子。大家闲坐唱曲时,哪位老艺人有事来不了,张志龙就顶替其角色,渐渐练就了能拉会唱、能吹能弹的技艺,在老艺人不吝传艺之下,这把老板胡也传至张志龙手中。
  “每次看到这把老板胡,我就觉得不能把祖辈传下来的西府曲子丢了,遗失了太可惜,不仅要守艺,还要把它红红火火地传下去。”张志龙说。许多民间老曲艺都面临传承的难题,但西白村的西府曲子越唱越红火,年纪最小的演唱者只有8岁,年纪最大的78岁,孩子和青年人越来越多。今年9月底,西白村西府曲子演唱团和糜杆桥镇中心小学西府曲子社团受央视邀请进京录制节目,在北京五维凤凰演播中心,一曲精彩的西府曲子《画纱灯》吸引了评委的目光。12位西府曲子表演者大方弹唱:“头一扇画上了穆公求贤,第二扇画上了吹箫引凤,第三扇画上了东坡初仕……”伴着音乐,孩子们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画灯贴剪纸,舞台效果古朴又活泼,好听又好看。张志龙等几位年轻人写词、编排动作,使传统的西府曲子舞台效果更好。现场评委夸赞,西白村西府曲子表演很有韵味且有活力。不日,该节目将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
  为何古老的曲子会引来小娃娃加入?这和当地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分不开。市财政局收费管理中心驻西白村第一书记易永俊说,为了让孩子们学习领略家乡西府曲子的艺术魅力,凤翔区糜杆桥镇中心小学开展了“西府曲子进校园”活动,组建了西府曲子社团。西府曲子非遗传承人定期进校园指导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对西府曲子的兴趣。去北京时,该校4名学生参加了节目录制,而且表现十分亮眼。糜杆桥镇中心小学校长毛佩说:“西府曲子是西府地区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西府曲子走进校园,使孩子能近距离听曲子、唱曲子,从而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热爱地域文化的种子。我们相信,这颗种子将成长为参天大树,将优秀地域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这把年岁久远的老板胡已经很少被使用了,崭新的乐器出现在西白村西府曲子演唱团成员的手中,但张志龙仍时常将这把板胡拿出来擦拭干净,让喜爱唱曲子的人欣赏。其实,西白村人代代传承的不仅是老板胡、老三弦、老词本,更是这些老物件背后,对西府曲子绵延不绝的喜爱之情、传承之志。板胡“老了”,但这里的西府曲子却裹着清脆童音,仍然青春。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