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八旬老人——
自制百余拐杖送邻里

  本报记者罗琴
  年过八旬,耳聪目明,不仅热爱旅游爬山,还能自己动手制作拐杖;退休至今,手工制作并送给邻里的拐杖有百余根。这位老人就是渭滨区清姜街道长岭社区居民王正理。
  10月19日上午,记者跟随社区志愿者来到王正理家。初见这位八旬老人,虽然头发花白,但是看起来面色红润、双眼有神,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聊天中,王正理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都是四川人,1962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宝鸡长岭集团实习,后来定居在这里。工作中,王正理是一名搞技术管理的高级工程师,他工作认真严谨,负责的各项技术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忙忙碌碌了几十年,直到1998年退休后,他和老伴便开启了四处旅游、登山赏景的闲暇生活。
  “我们一起登山的老伙伴有十来个,我看有人登山时拿根拐杖保持平稳,而我们当时没有,于是我就琢磨着自己动手做一根。”王正理回忆说,自己本就喜爱钻研、学习,为了做出一根像样的拐杖,他通过手机查询了不少拐杖制作的方法以及图片,白天晚上都在琢磨这些事儿。“要做出一根好拐杖,首先得有好的木料。”王正理说,他爬山时就开始注意捡拾一些树干长直的杂木、桃木、六道木等。“制作拐杖最好选择长在高山且树龄较长的树木,那样的木质密度大、硬度大,不易变形。”捡回来的木头,还要在阳台风干晾晒至少一年,才能动手制作拐杖。
  “我特别喜欢龙,所以在制作拐杖时,做了不少龙头的,当然最主要还得根据树木的外形进行构思并雕刻。”王正理说,近年来,他制作了不少神态各异的龙头拐杖、马头拐杖以及老鹰拐杖等。他从房间拿出了一根稍细一些的拐杖,“这个是我制作的第一根拐杖,是用在天台山找到的六道木做的,也是一根龙头拐。”记者看到,这根拐杖上还清晰地刻着壬辰年正月初八日的字样。
  因为热爱,所以精益求精。在王正理家不大的阳台上,记者看到了专属于他的简易拐杖制作台,各种锉刀、刻刀、钳子等,整齐摆放在盒子里。手虎钳旁边,还放着一根尚未完工的拐杖。为了更加精细地进行雕刻,王正理还磨制了几把刻刀,更好地塑造拐杖的动物头造型。
  在家里的衣柜边沿、门后,都悬挂摆放着王正理自制的拐杖。记者注意到,这十来根拐杖形态不一、造型神态各异,以龙头拐居多。“制作拐杖时要安静一些的环境,我和老伴每天晨练完,我都会在阳台上静静地雕刻至少两个小时,现在年纪大了,完成一根顺手的拐杖需要两三个月时间。”王正理说。
  王正理和老伴登山有了拐杖辅助,感觉轻松多了。于是,王正理又想到那些和他们一起登山的老伙伴,想到小区里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反正我也会做拐杖,不如多做一些送给需要的人!”王正理说,能为身边朋友提供一些帮助,这样的爱心拐杖也算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
  十余年来,王正理制作好的百余根拐杖,送给了上百位邻里朋友。“大家拿到我送的拐杖,都很惊喜,我也因此感觉很开心,很满足。”王正理那双做拐杖的手,至今未曾停歇过。
  “动脑筋构思,用眼睛仔细看,还得动手一点一点雕刻,一遍一遍打磨,这些活容不得一丝马虎。”王正理说,这些年来,做拐杖不仅是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同时也非常好地帮助他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你看我现在,手不抖,眼不花,老当益壮,别人都说我看起来不像80岁的老头子呢。”王正理边说边笑,“人老了,身体功能会慢慢退化,但我们得有一颗不服老的心,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情,才能更加开心快乐地享受幸福晚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