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最美的秋风
◎赵红霞
  一缕秋风,轻盈地在水云间荡漾,清爽、柔软、缱绻。秋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池秋水,染红了一树树枫叶。袅袅秋风,惊醒了秋的美梦,吹开了秋的画卷。透过时光的缝隙,素净的秋,伴着金色的光芒,落下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秋风,是秋的精灵、秋的主角;秋是秋风的舞台、秋风的世界。没有秋风做伴,秋是寂寞的、苍凉的!不是吗?当你站在空旷辽远的田野间,遥望那漫山遍野的金黄、层林尽染的红叶、澄澈湛蓝的苍穹、洁白绵软的云朵,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范仲淹笔下的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是啊,这个季节,画面是那样美好、那样绚丽!是谁,给秋换上了梦幻般的霓裳?又是谁,把季节晕染得如诗如画?是秋风,是那柔柔软软的秋风,是那缠缠绵绵的秋风。徜徉在秋风里,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中,美轮美奂!恍惚间,几许清风,裹着甜蜜,悄悄地吻上了我的脸,洋溢在心头的欢欣和喜悦,也在风中氤氲、飘荡起来……
  秋风扫落叶,万物尽黄昏。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风是悲凉的、萧瑟的,冷冷的秋风,总会带给人点点惆怅、淡淡忧伤。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鉴湖女侠秋瑾在《秋暮遣怀》中描述的秋风,最有悲凉肃杀的色彩。绵绵秋雨,伴着猎猎秋风,从昏黄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正是红衰翠减、万物凋零的时节。秋风秋雨中,女侠那颗忧国忧民、舍身报国的拳拳之心,壮志未酬、又要面对死亡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在《木兰花》里,描述的秋风,最凄美伤感。在才华横溢的纳兰眼中,人生如果都像初次见面时那样美好、那样愉悦,该是多么幸福啊!可是,为什么连秋风都为班婕妤的画扇感到悲凉呢?因为画扇只有在夏天能驱走炎热,才有价值,一旦到了秋天,于人无益,便被无情地抛弃在一边了。目睹着画扇,纳兰触景生情,那颗多愁善感的内心里,是无尽的悲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虽然在悲秋伤古的诗人心中,秋带给人的总是惆怅、悲伤、思念,可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里,秋日的景色远比桃红柳绿、梅樱争粉的春日更胜一筹,更让人偏爱!是的,秋风做媒,风动秋色,秋日才有了意蕴,才有了金色芳华。你听,那些缠绵在唐诗宋词里的秋风,欢快地呢喃着、婆娑着,在薄凉的秋夜里,慰藉着都市人的心灵,温暖着游子们的梦乡!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里描摹的秋风,最壮美秀丽!初秋时分,天高气爽、丹桂香远,最是出游好时节。天子兴致勃勃地带着随从,乘着楼船,浩浩荡荡地在山西汾河上巡游。彼时,黄河两岸的草木一片金黄,映照得天地间光芒万丈。片片黄叶,在风中独自飘舞着、零落着,慢慢地落在大地的怀抱。坐在行进的船上,似乎可以看到天上的一朵朵云彩在飞扬,一排排大雁快乐地从北国飞往南方。诗人运用状物写景的手法,通过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让人们看到了秋天的壮丽秀色、空旷辽远,又感受到了岁月匆匆、物换星移的紧迫感。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代诗人赵翼在《野步》里,描绘的秋风最神奇有趣。在一个秋风微醉、白云舒卷的日子,诗人拄着拐杖,愉悦地在野外郊游。此时,山间的枫叶,好似画家盘中的颜料染上去的,红彤彤的一片。那生机勃勃的红叶,宛如少女们青春的面庞,充满了活力和希望,让人倾慕、令人感叹!相形之下,步入古稀之年的诗人,却已是满头白发。于是他便自言自语地埋怨秋风:你真是多管闲事啊,红了一树枫叶,却让老朽我白了头发,怎么不还我鹤发童颜呢?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运用与秋风对话的语气,将自己渴望留住光阴的情感外化为无辜的秋风,流露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怀。语言通俗浅显,轻松俏皮却又耐人寻味、流传久远。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唐代诗仙李白在《秋风词》中描写的秋风最深情动人。秋夜,天高露浓,万籁俱寂。清凉的秋风,静悄悄地摇曳着,皎洁的明月羞答答地挂在天空中。那些凋零的树叶,时而各自飘散,时而又相聚在一起,像热恋的情侣,难舍难分。如水的月光,明晃晃的,惊醒了早已栖息在树上的寒鸦,它们惊慌失措,飞快地窜到别处去了。此情此景,让诗人油然想起了远在异乡的恋人和友人,不知道何时才能和他们相见啊!诗人采用三、五、七言诗的形式,通过秋风、秋月、落叶、寒鸦,以物言情,烘托出了自己最深切的相思之情。语句简明,刻画细腻,寓意深远。此诗被后人称为描写秋风的经典之作。
  我在秋天的画卷里走着,笑着。依依秋风拂过,暖暖的、柔柔的,耳边传来喃喃的秋声,缥缈、动听;阡陌间,有银杏叶子不断随风飘下,落在手上、落在脚边。我陶醉地坐在一堆跌落的黄叶里,看秋山叠翠、秋叶婆娑,听秋水潺潺、秋虫啾啾……就这样,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听着,任凭秋风吹散了长发,枫叶染红了脸颊……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