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我市一退休职工酷爱收藏——
万件藏品讲述光阴故事
本报记者 罗琴
    李胜盛展示他诸多的藏品

  
  以收藏为乐,20多年来走南闯北搞收藏,上万件藏品种类繁多,这些藏品的背后,是时代发展的记忆,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这位收藏杂家就是渭滨区祥和小区的居民李胜盛。
  稀奇古怪无所不爱
  10月10日中午,记者跟随李胜盛来到祥和小区一处单元房。推开房门,琳琅满目的藏品让人目不暇接:靠墙的书籍堆积如山,墙壁上挂着老字画、军用水壶、挎包等,柜子里满满当当地堆放着各种陶罐、瓷瓶、收音机以及老相机等等。“这个房子主要是摆放我的各类藏品,你进来看,里面的两间房子也都摆满了。”李胜盛边走边说。
  今年62岁的李胜盛是土生土长的宝鸡人,1983年从部队转业后,进入长岭集团做了一名钳工。“工作之余,我跟着朋友一起去旧货市场转悠,耳濡目染下,我也渐渐对老物件产生了浓厚兴趣。”李胜盛解释说,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如今,人们的生活步入智能时代,但每一个人都不能忘记过去,那些老物件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只有知晓老物件,才能更加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说话间,李胜盛找来一块抹布,轻轻擦拭着一台老旧收音机上的灰尘,“这台凯歌牌收音机是上世纪60年代的国产品牌,是‘三转一响’之一,我们年轻的时候,谁家结婚能有这样的‘三转一响’,那可是足够有排场啊!”说到桌子上摆放的其他老物件,李胜盛一一展示并滔滔不绝:“这个陶瓷水壶是咱们陇县生产的,你看瓶底下还特别标注过;这个牡丹牌相机也是国产的,咱们‘中国造’还是非常厉害的;来看看这个暖水壶,这可是明清时期的,非常有纪念价值……”
  当记者问李胜盛的第一件藏品是什么时,他缓慢取下挂在墙上的一面铜锣,记者看到铜锣表面上有些凹凸不平,显然是有一些年头了。李胜盛颇有几分神秘地说:“我敲一下,你来听听这声音。”说着,李胜盛举起包着红布的小槌,轻轻敲击锣面,洪亮铿锵的声音随即传出,且余音久久不绝。“这面大铜锣的直径约有70厘米,是2000年的时候我在外地花了500多元钱买回来的,这是我的第一件收藏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件藏品。”李胜盛告诉记者,他自小喜欢音乐,在收藏时也对乐器有一些偏爱,现在的藏品里除了这面铜锣,还有小号、萨克斯、腰鼓等。
  热心公益分享藏品
  除了这些老物件,房间里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一排排的书籍,泛黄的书页仿佛在诉说着逝去的历史。记者仔细观察,有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还有各种名人著作、各类小说等。
  “我的父亲原来是厂里的一名炊事员,虽然岗位平凡,可他却热爱读书,对我们姐弟五人的教育也很严格。”李胜盛感慨道,他在工作时,为了钻研技术,啃下了好几本艰涩的书,最终攻坚克难,取得一定成绩。“书本是最基础的藏品,我这里不仅有各类书本、字典,还有不少古人字帖,这些书籍和老物件有一些是不可替代的,将来可以作为研究材料。”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找到这些老物件,李胜盛过上了走南闯北的生活,20多年来他不仅跑遍了市内的各个古货市场,还不定期到成都、兰州等城市进行淘宝。退休后,淘宝的节奏就更快了。当然,因为收藏,他也结识了不少好朋友,大家常常一起交流各自的藏品,探讨背后的故事,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李胜盛告诉记者,搞收藏虽然花了不少钱,可是他认为,这项爱好能让人培养高尚情操、审美能力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精神上能得到极大满足。
  在广交朋友中,李胜盛变得更加健谈,也越来越热心公益。近年来,李胜盛主动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虽然已迈入花甲之年,可是每天一大早,精神矍铄的李胜盛都带着自己心爱的铜锣,边敲边叫居民起床做核酸检测。“大家都夸赞我这个办法好,居民做核酸的自觉性也更高了,能为社区、为集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充实且有意义。”
  谈到这么多藏品将作何用时,李胜盛说:“我想把这些藏品都作为展品在社区展出,分门别类摆放整齐,邀请大家都来观看,让大家共同了解我们的深厚历史、璀璨文化,感受我们时代的发展脉搏,当然啦,我也愿意义务做一名讲解员,告诉大家藏品背后的故事。”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