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宝鸡的桥
◎杜西鹏
  碧嶂插遥天,重峦俯渭水。宝鸡古称陈仓,背依巍巍秦岭,汤汤渭水穿城而过,宝鸡因为有了渭水而变得灵动起来,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有着2700多年建城史的宝鸡与桥有了不解之缘。
  提起宝鸡,说到陈仓,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句成语,《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陈仓道奇袭陈仓,顺利挺进到八百里秦川,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为宝鸡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新桥老桥
  无论是生于姜水的炎帝神农氏,还是金陵河西岸新石器时代的北首岭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以及神秘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弓鱼国,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还原古人生活在渭水畔的生活场景,但能想到在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们艰辛的生活条件。滔滔渭水既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渔获,也能轻易夺走他们的生命。直到解放前夕横亘宝鸡的渭河仍是两岸往来的屏障,河上没有桥,两岸人往来都是靠小木船摆渡。1948年宝鸡人俗称的老桥建成(现已拆除,2002年原址修建神农大桥),这座钢筋混凝土桩架结构的桥梁是当时陕西省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公路桥梁,也是当时全国最长的公路桥梁之一。1970年,在“老桥”东侧建起了一座桥,命名为“胜利桥”,也就是宝鸡人口中常说的“新桥”。
  铁路桥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著名作家杜鹏程1954年采访宝成铁路建设者时写下脍炙人口的《夜走灵官峡》中如是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通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通梗阻,建设者历尽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硬是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秦岭万仞绝壁之间和滔滔江水之上建成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设者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血肉之躯建成了铁路大动脉,也铸就了铁路桥梁史的奇迹。
  输水桥
  为了解决渭北旱塬靠天吃饭的窘境,一条西起宝鸡市金台区林家村的宝鸡峡,途经陈仓、岐山、眉县、扶风、杨凌、咸阳,总长度200多公里的引渭渠,自1971年竣工通水,时至今日仍在默默滋润着干旱的渭北塬区。为了解决引渭渠、金陵河流向不同和行人通行问题,一座凝结着人类聪明智慧的输水桥——十八孔桥在宝鸡建成,这里没有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只有默默流淌的清澈的渭河水。
  凌虚千尺架飞桥
  改革开放后,连霍高速、宝汉高速的修建,高速铁路专线的建成,在陈仓大地上高耸起座座高架桥、立交桥;为了提高城区主要干道的通行能力,一座座造型各异的过街天桥拔地而起;为了方便市民出行游览,渭河上又应运而生了多座人行桥、索桥;近年又有越来越多兼顾景观效果和通行便利的大桥屹立于陈仓大地。
  如今宝鸡纵横交错的公路网、铁路网构成的立体交通,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更让外地朋友朝发夕至“一日看尽宝鸡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