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一勺泼出美味生活
◎罗高
  每当端起倾注自己手艺的一碗“陕西油泼面”,我的思绪瞬间能回到曾经八百里尘土飞扬的三秦大地,一群人端着大老碗蹴在场院咥面的情景。
  关中平原丰饶肥沃的土地,所产小麦筋道,磨出的面粉做面条入锅不烂,调到碗里嚼劲十足。陕西油泼面,讲究蒜要捣成泥状、葱要切成细花、辣椒要磨成粉末,加上豆芽、韭菜、青菜叶,把这些作料同配菜一起覆盖在煮熟的面条上,倒入香醋,再把油烧热往上边一浇,随着“嗞啦”一声,扑鼻而来的香味立刻让人直咽口水。家庭版的油泼面多为手擀面,饭店里则多是扯面。经过一道道工序做好的油泼面,根据个人喜好,面可以扯得细如银丝、薄如纸片、宽如裤带、粗如木棍。“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吃一口面条爽滑有质感,附加青菜的糯软、葱蒜的香辛、红椒的香辣,在热油的激发下,香气四溢,直击味蕾,合力奏响了一场璀璨绚丽的交响乐,给人全身心的抚慰。吃油泼面必不可少三大灵魂点缀,谓大蒜、香醋、喝面汤。面要用辣椒浸染,红得透亮、辣得够味,香醋酸而不冲,两者兼容酸辣劲爽,吸一口面,就一口蒜,末了,面汤一饮而尽,三下五除二,顿时额头浸汗,浑身舒坦,怎一个酣畅了得?
  简单的油泼面却能给人如此独特的味觉享受,这和它厚重的历史密不可分。关中自古以来享有“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结合,孕育出最优质的小麦,也造就了陕西人爱吃面的秉性。油泼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秦汉时期称之为“汤饼”,隋唐时期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期又改称为“水滑面”。清代薛宝辰在其《素食说略》中详细说明:“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陕西人吃面必须用大碗来盛,一来为的是减少再
  次盛饭的麻烦,二
  来碗大方便搅拌,让每一根面都能“雨露均沾”。
  陕西人渗入骨髓的吃面传统,不奢华、不夺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碗油泼面,大智若愚、大道至简般的红绿相杂、酸辣相伴,经过一声“嫽扎咧”的本土方言诠释,吃的是陕西人宽厚、粗犷、豪爽的性格,吃的是实在、耿直、火热的待客之道,吃的是筋道、耐饥、酣畅淋漓的生活之美,吃的是憧憬真善美的文化传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