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周公庙里读周公
杨青峰
  岐山县城西北凤凰山麓,绿树掩映,云霭氤氲。进入周公庙,我径直来到周公雕像前,面对“元圣”温文尔雅、举目远眺、仰望凝思、镇静自若的神态,心中顿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有学者说:读懂了周公,就读懂了中华文明。
  三千年前,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由周人主导发生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周武革命”,虽然已经时过境迁,尘埃远去,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但书写这段光辉历史、叱咤风云的先贤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留下“周公”这本博大精深、跨越时空的书,这本点燃蜡烛照亮历史前进道路的书,这本至今抚摸起来仍然能够感觉到温度的书。
  一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证明,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勇往直前。阅读博大精深的周文化,赫然写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八个大字。这是高度凝结起来的周文化灵魂,是周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力量源泉,是周人推翻殷商王朝、定鼎中原的精神武器。
  当年殷纣王昏庸无道,中原天空乌云滚滚,暴虐奴役下苦苦挣扎的人们,多么希望有朝一日,“黄河清,圣人出”,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时势造英雄,时势出“圣人”。周公和他的先辈们,顺应天意民心,奉行“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理念,以大无畏的气概,高举“天命可以转移”的思想利剑,刺破天空沉沉密布的乌云,让熠熠闪光的晨曦,照亮中华文明的大门。
  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精神建构,孔子是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可是,孔子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还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据此,后世人们普遍认为,周公是孔子的老师。
  二
  1993年4月,我去北京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葛荣晋,来宝鸡参加定于8月份召开的首次“炎帝与姜炎文化学术研讨会”。葛教授刚从曲阜参加孔子学术研讨会回到北京,知道我的来意后,他话锋一转说,你们宝鸡那可是宝地啊!炎帝要研究,周公也要研究。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周孔并称。你们宝鸡尤其是岐山,应该担当起研究周公和周文化的责任!葛教授一番话如醍醐灌顶,使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周公,这位在周原大地成长起来的杰出骄子、一代人物,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周文化基调的确立者。《尚书》中说到周公的功劳: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古往今来,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周文化开创了中华文化的新纪元,周公则是周文化集大成者。汉代的贾谊有一段经典之论:“文王有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功而治未成,周公则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周公姬旦、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是古代历史上对华夏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三人。
  放眼“卷阿”,环境优雅,冈峦幽静林木浓郁,润德泉水潺潺流淌。据记载,周公还政成王以后,来到“卷阿”,在“凤凰鸣矣”祥瑞的浸润下,在“飘风自南”灵气的沐浴中,静下心来,总结历史,历检夏商,审视天下,放眼长远,呕心沥血,精心绘制出了周朝以德治国、长治久安的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体系。王国维说:“礼乐,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礼乐制度的意义,在于它礼序乾坤,乐和天下,强化了国家政权稳定延续的制度保证,规范了社会的运行秩序,家国同构,构建起社会道德伦理力量的体系,给中华民族赋予了文化品性,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调,把历史引入到以礼乐文明为标志的时代。中国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
  三
  仰望“元圣”雕像,令人深思遐想。在推翻了商纣王朝后,周公帮助武王做了两件可以永远载入史册、堪称“安邦治国”之大计。其一,面对大量商纣俘虏如何处理,周室君臣包括武王、召公等,几乎异口同声,要求格杀勿论。深谋远虑的周公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主张应该给予出路,恰当安置。这与商纣灭绝人性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可以说,此举对后世战争俘虏的处理开创了先例,意义深远。其二,东征平叛后,面对如何治理天下的重大问题,维护周王朝来之不易的政权。周公经过深思熟虑,在已有分封制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措施。他建议武王把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任命王室大臣和为建立周朝立下功劳的大臣,分头接管治理,建章立制,代行周王朝权力,巩固周王朝统治。在他分封的71个诸侯中,同姓诸侯53个,异姓诸侯18个。这两条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王朝面对的重大难题,尤其是周公设计的分封制,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周王朝后来的八百年天下。
  周公为了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成为千古佳话。史载,他为了不误公务和接待来人,哪怕正在吃饭和沐浴,都要停下来立即处理,生怕有一点差错。武王临终时,曾经要周公接替权力,掌管天下。周公高瞻远瞩,拒绝受命,忠心实意辅佐年轻的成王,为实施他亲自制定的“嫡长制”身体力行。然而,这一做法却引起他的同胞兄弟和王室大臣,甚至成王等人的怀疑和忧虑,他们暗地里散布周公的坏话,指责他存有“野心”。周公心知肚明,顾全大局,不予理会,不改初衷,忍辱负重,埋头苦干,对成王毕恭毕敬,精心扶助。七年后,成王能够独立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毅然决然将权力交出。唐朝诗人白居易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七年期”就是对周公辅佐成王期间一如既往、忠心不贰的赞扬。曹操,是周公忠实的崇拜者,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咏叹,竟然成为千古绝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