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宝钛集团 建厂初期,厂负责人在农家院子开会。 上世纪80年代宝钛生活区街头面貌 要说山沟沟里凿出的工厂,南岭北塬的宝鸡应该有不少,其中宝鸡人最熟悉的,应该是71号信箱(现在叫宝钛集团)。过去,红旗路71号信箱转运站常年定时发送厂区专车,排长长的队,成为城运一景。现在专车线变了公交线,线路名仍叫“71”路。二三十年前,每逢周三(71号信箱职工这天放假休息),“71”人来市区购物,各大商场都非常欢迎。柜台里的售货员一看“71”人来了,撇下一旁闲谝的客人笑脸相迎。但说熟悉也陌生,总给人感觉这个厂子是藏在深山里的神秘“社会”。不少宝鸡人至今都以为,秦岭深山藏有“宝”,“71”人在那里生产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
9月6日,记者乘坐71路公交车,从市区红旗路原转运站出发,过胜利大桥,经公园路、滨河南路、高新大道一路向东,经马营镇政府走西宝南线,在钛谷路口南拐,又经过永清、郭家、高崖、温泉、清庵堡等几个村子,行程约18公里,穿越几乎整个市区,终于来到宝钛老厂区。
路途所见,老宝鸡的痕迹无存,印象中的马营街道、马营医院还有沿线几个村子,或消失或高楼林立,让人感慨唯一不变的,也许就是变化本身。直到走进“71”生活区,看到一排排老树、老房、老商店依然存在,那种老厂的感觉扑面而来。
据了解,位于生活区中心位置的七一商店1968年落成,以前一楼卖副食和小商品,二楼卖布匹。现在一楼没变,二楼是综合管理中心在办公,主要管理厂子的离退休职工业务。
在综合管理中心,两名“71”老职工向记者忆起他们的进厂情况。67岁的姜文华说他是东北人,1967年随父母来宝鸡,
1974年
下乡,1977年他招工到71号信箱工作,“当时还很荒凉,只有一个招待所和几栋青砖楼、单身楼。老职工们都住在附近的廖家沟、清庵堡、温水沟、郭家村的老乡家,就是那种‘干打垒’的土坯房,用土墙垒成,用稻草、泥瓦做顶。也有职工在清水河边自建牛毛毡房,山门口的接引寺也住满了人……”
今年即将满60岁的惠宝庄是陕西富平人,198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厂子弟学校,中间经历了几个单位的工作变化,2016年8月底退居二线。他那一口略带东北味的普通话体现了这个“三线”厂的语言融合特色,一打听果然他媳妇就是东北的。到七一信箱报到前他问大学班主任,“71”这厂在宝鸡哪里?班主任说在市中心。他记错了信箱号,下火车就找72号信箱,结果找到了红旗路71号信箱转运站,才知道自己搞错了,就坐通勤车往“71”走,“我记得车座还是那种竹板做的,很简陋。越走离市区越远,一直开到沟里时,心里直犯嘀咕。在招待所住了三天没报到,因为想离开。有个同学劝我,说这里有山有水好地方,你学中文的大有用武之地,就决心留下了。”
因为已是上世纪80年代,不久后,结婚成家的惠宝庄住上了周转房。那是一种供双职工周转居住的砖木结构平房,简易的屋顶,使惠宝庄常常在夜里听到老鼠在上面奔跑的声音。
实际上,姜文华、惠宝庄他们都没赶上建厂最艰难也是最辉煌的岁月。71号信箱起初叫902厂,在1965年初春,5000多名热血青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从天南海北会聚宝鸡,在红旗路71转运站,他们坐着71运输队敞篷大卡车,一路颠簸来到一个叫温水沟的地方。此时,企业才刚建设,还没有太多的住所,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他们在一片荒草乱石滩中,用铁锹、镐头、架子车挖土修路,用煤油灯照亮设计图纸,在纵深5公里的山区建起诸多厂房。他们边建厂房边生产,潜心搞开发,在秦岭山沟里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钛及钛合金专业化科研生产基地,谱写了中国钛工业壮丽的发展篇章。
原来秦岭深山里藏的不是矿,也不是宝,而是一种以当年“大庆油田大会战”为样板艰苦创业的“干打垒”精神!
二
由于偏隅一方,员工又多来自外地,“71”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邮局、粮站、银行、商店、医院、幼儿园、学校组建成套,自成体系。职工的文化生活,起初阶段还很贫瘠,后来随着条件日益完善,慢慢变得丰富多彩。
“灯光球场是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大型运动会、篮球赛、广播体操比赛等都在这里举行。记忆最深的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晚会,给职工和家属营造了浓浓年味和欢庆氛围。各种精美的灯展流光溢彩,成了小孩子们的最爱。夜晚的一场盛大烟花晚会,让钛城的夜晚格外喜庆。”今年52岁的宝钛子弟卫平回忆说。
姜文华退休前在厂工会工作,他自豪地介绍说,当年“71”灯展在宝鸡颇有名气。职工用工业边角料制作成各式花灯、生肖灯,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老厂门前广场展出,远近村民都赶来看。好几年还在市区人民公园、河滨公园展出。另外,宝钛的群众业余围棋水平比较高,出了宝鸡仅有的两个6段棋手,还是父子俩。
如今,改成超市的七一商店,依旧对周边发挥着它的辐射作用。以它为圆心的二三百米范围内,当年九冶工人亲手建造的单身楼、大食堂、宝钛医院等老楼都还在为钛城职工们服务着。而老街上的蛋糕店、粮油店、王家酱肉、正德烤鸭、菊花豆腐等排档、商户,无论新老,都已成为这个“小社会”里不可或缺的细胞组成,伴随着一代代钛城儿女长大、走出去。
上世纪90年代,“71”又完成了一次技改搬迁和二次创业,在高新大道上开发了宝钛新区。2012年,宝钛职工历经在周边农村租房、干打垒、周转房、非单元房、单元房体验后,住进了位于市区的宝钛家园高层住宅,开始享受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便捷,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宝钛集团机关楼也从老区搬迁到新区,并建成了占地千余亩的宝钛工业园。现在老厂生产区仍在运转,由于是涉密单位无法进去参观,在老厂生活的居民有一千多户。很多老同志对老厂很有感情,有的虽然搬走了随子女在外地生活,但心系企业发展,党组织关系一直不转出,他们说,这样能常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