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往事:
1939年秋东北学生在凤翔演话剧
本报记者张琼

  在1939年的一期抗战主题刊物上,有一篇文章记述了发生在凤翔的一段秋季往事:“今天是‘九一八’的八周年纪念日……开会以后,竞存中学话剧接着展开,幽雅的音乐,悠扬地从台角口飘出,和悦地敲开了每个人的心。接着那‘救亡三部曲’的沉痛歌声,以及表演暴敌在东北百般蹂躏屠杀我同胞的逼真惨情,使每个观众的眼睛都充满了热泪……”这段文字记述的是1939年秋季,流亡凤翔的东北竞存中学表演抗日话剧的情景。
  当天表演的孩子们演得逼真感人,台下的观众则流下了热泪。为什么这些话剧感染力强?这得从东北竞存中学坎坷的流亡经历说起。
  凤翔竞存中学校史资料显示,“九一八”事变后,日寇践踏东北,许多东北少年儿童随东北军流亡西安,孩子们面临无家可归、无学可上、无书可读的境况。1935年夏,教育家车向忱在西安创办了东北竞存小学。后来,又增设了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达700多名。1938年冬,日军轰炸西安,危急关头,竞存学校西迁至相对安宁的凤翔县纸坊村,中学部设在城隍庙、小学部设在火神庙。自此,东北竞存学校在凤翔扎根、成长七年时间。《抗战》文章中记述的那一幕,正处于东北流亡学生在凤翔学习生活时期。流亡学生背井离乡,饱受战乱、流亡之苦,在表演抗日话剧时格外投入、愤慨。
  “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大树下讲课,小河里饮水。”这句流传在纸坊村的俗语,说明了东北竞存学校当时办学条件的艰苦。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垦荒地、种菜种粮、养牛养猪,并发明创造了“寒晖纸”,还盖起了25间新瓦房。1939年3月,校长车向忱题写了“创造、团结、耐苦、奋斗”的校训。
  学习之余,竞存师生在凤翔、岐山周边村庄宣传抗日,抗日歌曲《松花江上》《长期抗战》《老百姓抗日歌》等被广为传唱,竞存话剧《老百姓是抗战的》《正路》《放下你的鞭子》等多次上演,赢得西府群众的围观和掌声。
  至今,这段往事仍能在凤翔找到印记:纸坊村有一棵车向忱手植柏,它被乡亲们悉心地保护着;东北竞存中学教师、音乐家张寒晖创作的歌曲《学习,学习,再学习》,仍被凤翔人传唱着;师生们唱歌、演话剧的照片等,仍被精心保存着……其实,留存下来的不仅有这些实物和歌曲,还有东北流亡师生身上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