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老书箱 三代人的读书情结
本报记者罗琴
    李壬寅在整理老书籍里的书本

    李宗祯留给后人的地理及历史类书本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则古训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在宝鸡高新区马营镇旭光村村民李壬寅的家里,其父亲留下来的一个老书箱就是家里最珍贵的宝贝。书箱装满了被李壬寅的父亲一生视为宝贝的旧书籍,更展示了他们家族修身立德的淳厚家风。
  7月19日上午,记者联系到李壬寅,并跟随他共同来到新居旭光佳苑小区,一睹这个“宝贝”的风采。老父亲一生痴爱读书
  走进装修现代时尚的楼房内,客厅地面上的那个朱红色木箱格外显眼,不用猜,这个就是李壬寅家的“传家宝”了。“搬新家后,我们所有的物件家具都是新买的,唯独老父亲留下的这个木箱子,虽然陈旧,可是他传承着我们的家风,更寄托着我们对已故父亲的思念。”李壬寅感慨道。记者看到,这个长方形木箱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既没有雕饰图案,也没有安装古旧锁子,看起来简朴至极。
  打开箱子,一本本泛黄陈旧的古书整整齐齐躺在箱子里。“这里有老父亲爱读的《彭公案》《英烈传》,还有他学习用的《外国语字典》、历史指南、地理指南等,根据出版日期和我的记忆,好些书距今也有半个多世纪了。”打开木箱,翻开书本,轻抚书本,李壬寅就打开了他回忆的话匣子。
  李壬寅今年60岁,他的父亲李宗祯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作为家里的长子,李宗祯不得已放弃了上学读书的机会,虽然务农一辈子,可对书本的痴迷一生不改。据李壬寅回忆,在他8岁的时候,父亲自己动手制作了这个木箱,主要用于珍藏他的丛书。
  “我们姊妹四个经常看到父亲白天劳作完,夜里在煤油灯下认真看书,他的不少同学从事教育工作,也会经常把一些好书借给他看。”李壬寅说,儿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母亲做家务活,父亲给他们讲“背水一战”“卧薪尝胆”“毛遂自荐”等历史小故事,潜移默化间让孩子们明白做人的道理。
  “父亲喜欢研究历史,经常给我们讲历史上的事件,边讲边分析,他说一个朝代的没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君主没有把民众的需求和利益放第一位。”李壬寅边回忆边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父亲常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向子孙后代传递研究史学的价值以及谦虚好学的重要性。“父亲年轻时,年年被村里评为先进,他希望我们的成长不一定要有很大成就,但一定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热心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好家风激励后代奋进
  “我们姊妹几个虽然没有像父亲那么博学多识,可是在他的教育下,我们家族一直有孝敬老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优良传统,老人对后代的影响是无限深远的。”李壬寅说,他的两个儿子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孙子孙女聪明可爱,家人相处和睦融洽。现如今,在他们30多口人的大家族里,从事教育行业的也有不少。
  李壬寅的大儿子李博大学毕
  业后自己创业,谈到爷爷留下的这箱书,李博感叹道:“我是听着爷爷讲故事长大的,他会通过给我们讲好听的故事来引导我们读书。他说,书本里面有整个世界,多看书,视野开阔了,自然就有了更大的人生格局。”
  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李博的印象里,爷爷耕读传家,也常常乐于助人,因为会写字、会手工活,谁家需要写书信,或者需要帮助制扫帚、扎襻笼,爷爷都欣然前往。“我上学后,也学着爷爷当年爱惜书本的样子,给每一本课本都包上书皮,读过的书都会整齐放好,从不丢失一本书。”李博告诉记者,爷爷在世时,父母对爷爷尊敬孝顺,爷爷生病时,一家人也是精心照料,从无怨言。因此,自己虽然繁忙,也会常常抽空与父母促膝长谈,陪伴家人,孝敬老人。谈到读书,李博坦言:“读书能让我静下心来,也能帮助我养成更缜密的思维,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更要多读书、读好书,从而丰富精神世界,明确人生方向。”
  虽然李宗祯留下的这箱书与他们现在的家庭装修风格显得格格不入,可是,一家人却会把它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女儿刚上小学,我们也想通过这样的传承,让女儿感受家风,让这缕书香飘得更久远。”李博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