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政法专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特稿·公益广告
第07版:文化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老宅风骨
秦国良医医缓
剪个文物带回家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国良医医缓
医缓,是秦桓公之时(前603年—前576年)的“良医”。“病入膏肓”的成语,就是出自他的医疗实践。
奉命出诊晋都
秦桓公二十三年(前581年)夏,晋景公梦见大鬼毁坏宫门、寝户,大呼索命,景公惊醒、惶恐患病,本国医生无人能治。后听说秦国医师医术高明,急派专使赴雍城求医。晋国使者千里求医,秦桓公闻知,没有因为两国争战而拒绝,而是选派国中医术最高的医缓赴晋。医缓奉命日夜兼程赶赴晋都绛城。
确诊病不可救
当医缓即将到达晋国之时,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两个小孩子对话:一个说“医缓是名医,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办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膏(心尖脂肪)之下,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他能把我们怎么样?”
医缓来到晋国,经过仔细诊视,认为晋景公病情十分严重,就如实地告诉道:“君王的病,我已无能为力了。因为疾病是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样,砭石不能用,针刺够不着,药物力量再强,也将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呀。”景公见医缓诊病精妙,分析透彻,虽知自己病势无力挽救,还是十分赞叹医缓道:“真乃良医啊!”吩咐左右以厚礼相谢。
首言“病入膏肓”
医缓千里诊病,虽然无法把晋景公医好,但他十分准确地判断出其为不治之症,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膏肓”这一词语。古人把心尖脂肪叫作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其原意是指疾病重笃,已属无可救药。后来,人们把“病入膏肓”作为比喻事态严重、难以挽回的一个成语。
医缓的医术高明,其医德也十分高尚。他诊病施治实事求是,不因病人高贵而曲意逢迎。这一点在科学史上也是一种优良的传统。
(摘自《石鼓阁上看人物》)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