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凌传雄:“携妻带子支援三线建设”
本报记者张琼
    凌传雄(左二)和同事们在工地检查道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宝鸡,把根扎在了‘宝桥’‘长岭’‘烽火’等装备制造企业和军工企业,我和妻子也是这样落户宝鸡的。”7月5日,92岁的中铁宝桥退休职工、老党员凌传雄谈到,自己原籍浙江绍兴,妻子陈惠然是河北人,因支援“三线建设”的浪潮,两人在宝鸡安家已有50多年。
  1956年,对凌传雄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是他人生三喜临门的一年,这一年他入了党、娶了妻,还晋升职称为工程师。1953年初,凌传雄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丰沙铁路修建七穿燕山、八跨永定河的大桥工地,工地条件艰苦,冬天吃的只有萝卜和土豆。陈惠然和凌传雄起初都不适应,但看到几个工友干活从不喊累,铆足了劲修桥筑路,而且热情帮助大家,一问才知,这几位工友都是中国共产党员。自此,凌传雄心中有了志向,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丰沙线大桥建成后,凌传雄到京广线,建设滹沱河大桥,他爬高测线路、下坑纠偏差,完成了桥墩定位任务。1956年,凌传雄经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凌传雄和同事陈惠然在铁路工地上结婚。
  凌传雄回忆,当时,自己和妻子组成小家,跟随铁路工地迁移,工作在哪里,家就在哪里。1965年,凌传雄、陈惠然夫妻俩服从组织安排,从铁道部第三工程局调到任家湾桥梁厂筹备组(次年改名为宝鸡桥梁厂),一家4口人落户宝鸡。在来宝鸡之前,凌传雄主要工作是负责铁路建筑监理,到宝鸡后,单位安排凌传雄负责道岔制造。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他白天在实践中摸索,晚上翻书研究难题,靠着这股拼劲儿,凌传雄将道岔工作中的“硬骨头”一一啃了下来。
  “这张老照片,是我在现场配合铁道部检查咱们厂承担的道岔新产品。”凌传雄拿出一张老照片说,照片中凌传雄和同事们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检查道岔。
  一次,凌传雄在做实验时伤了右手指,妻子在给桥梁钢板刷油漆时不小心伤了左手,两人蒸馒头搬蒸笼时,一人用一只手合力,喊着口号才能将蒸笼抬上锅。这些艰苦的经历,凌传雄和妻子回想起来却满脸笑意。凌传雄和妻子2013年申请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凌传雄说,把遗体和器官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是自己和妻子最后的愿望。
  今年2月,凌传雄把自己珍藏的400多册珍贵的图书捐献给渭滨区图书馆,希望这些图书能帮到更多的人。今年7月2日,是凌传雄92岁生日,66年党龄的凌传雄趁着家庭聚会的时机,给子女后辈讲:“我们国家一路走来不容易,你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干,人人使把劲儿,热心为社区、为他人服务,国家的未来就会越来越好。”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