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走过那片麦田
◎侯宏博
  走进张洁的文字,始于那片麦田。
  那片麦田不属于张洁,属于书房沟畔的草坡村,但她的名字和那片麦田紧紧相连。
  微风拂过麦田,无影无踪,微风是麦田上的过客。她不是,她在麦田上留下了挖荠菜、捡麦穗的脚印。
  有人说,再深刻的脚印也会被岁月的沙尘掩埋。但文字不会,文学更不会。文字和文学是有生命的,就像青青的麦苗和荠菜一样,扎根黄土,薪火相传,春风一吹,麦苗就会拔节,荠菜就会开花。文字和文学才是她的脚印。这脚印已嵌入那片麦田,就像古泉嵌在沟涧,窑洞凿于土崖,任凭岁月的雨雪风霜去洗礼。
  在关中,老一辈的人称学校为书房。据说,书房沟因曾有书房而得名。这道渭北塬坡上的小沟沟,并没有辜负这个文绉绉的名字。书房沟养育了古泉、麦苗和荠菜,也养育了张洁的大半个童年和整个少年时代。她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离开了书房沟。她的文字走进了大江南北的书房,流进了千万孩子的心田。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她的《挖荠菜》《拣麦穗》?因为肠胃的记忆、切肤的痛楚,让一个苦涩的童年和千万颗心灵碰撞、共鸣。田野间,那个挎着一个大篮子,挖荠菜、捡麦穗的瘦削的身影,是她的,也是他们的。
  1992年关中大地麦子收获的季节,已是著名作家的张洁重回书房沟。站在草坡村的田埂边,她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过的土窑洞,看到了阡陌间乡亲们忙碌的身影,看到未收割的麦田里金浪翻滚。她再次弯腰捡起一枚黄灿灿的麦穗,紧紧地捏在指间,竟热泪盈眶。
  走过书房沟畔的那片麦田,我的思绪便徜徉于文学的长河,不由得想到鲁迅的冷峻峭拔、老舍的平民情怀、巴金的讲真话,还有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路遥对黄土地的眷恋……
  岁月无情,书房沟老了,书房沟的古泉干涸了,当年那个挖荠菜、捡麦穗的小姑娘也永远走了。可是,那片麦田依然年轻,依然有人辛勤耕耘,秋播一粒种,夏收万颗子,年复一年,生生不息,奉献着最好的粮食。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