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面团在他的指尖生花
——记太白县非遗项目太白面花传承人李京锐
    李京锐在给面花上色

  
  ■本报记者孙海
  面花俗称“花馍”,是陕西一带人们走亲访友的互赠礼品,也是乡土风情浓郁的艺术瑰宝。宝鸡有许多巧手能人不断提升着面花技艺,李京锐便是其中之一。
  子承母业“玩”出来的手艺
  4月26日,在太白县咀头镇咀头街村的自建公房里,今年47岁的太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白面花传承人李京锐对记者侃侃而谈,说到面花手艺的传承时,他陷入沉思。用李京锐的话说:突然想起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是她将自己带上了面花制作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李京锐的母亲王玉凤做面花的手艺在太白县城小有名气,谁家过红白喜事都要请她去做面花,有时要去两三天。上小学的李京锐放学后就会跑去给母亲帮忙,虽说是“帮忙”,但更多的是帮倒忙,将面粉弄得到处都是,母亲只好让他揉面团、擀面片,就在这一次次的“帮忙”中,李京锐对面花产生了兴趣。王玉凤做面花全靠手和脑,一团面在她的手里,可变化出寿桃、荷花、蜈蚣、蝎子、老虎等面塑造型,她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来组合面花的图案,并涂上不同的色彩,而这一切都来自王玉凤日常对大自然和戏剧人物的细致观察。
  “母亲做的面花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承了民俗,每一个面花形式都承载着西府人的美好愿景。”李京锐说。
  传家手艺添加绘画元素
  上小学五六年级时,李京锐寒暑假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跟着外公在仿古建筑上画画。外公王世惠是太白县李家沟村人,擅长绘画和装扮社火,那些年春节期间,李家沟的社火装扮,从画脸到穿戴,王世惠都要亲手做,农闲时还带着人去给古建画壁画。
  王世惠最喜欢李京锐这个外孙,画画时最爱带上他。李京锐非常乖巧,先是帮着外公“填色”,王世惠画好大轮廓后,再由李京锐填上色彩。之后,一些简单的画,王世惠就放手让李京锐去画。三年的寒暑假,李京锐都跟着外公画画,在这个过程中,李京锐逐渐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能和色彩搭配。后来,再遇到母亲做面花时,上色这一最重要的活儿就由李京锐完成了。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而面花广泛用于祭祀、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结婚等民俗活动。面花的造型有花卉、动物、水果、神话人物及各种组合的吉祥图案。制作用的面粉要经特殊配料加工,以防面花产生裂纹;通常采用堆积、翻卷、拼贴嵌、搓、揉、捻、剪切等技法捏塑而成;蒸的时候需把握好火候;在蒸好的面花上用勾、点、染等传统绘画技法进行描绘、上色,最后对所有制作的造型进行整体组合、上油。面花上的色彩虽然用的是食用色素,但人们还是会将染过色的面花扔掉,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如何既保留这一传统习俗又不造成浪费,让民俗与时俱进?这一问题摆在了李京锐面前。
  与时俱进提升面花品质
  母亲身体不好,李京锐只好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在家照料。2000年,李京锐结婚了,他和妻子赵玲叶开了一家蒸馍店。
  蒸馍生意异常火爆,一些准备办红白喜事的经常请他帮着做面花,忙不过来的李京锐只好放弃卖蒸馍而专心做面花。
  李京锐做的面花增添了不少新元素,过去,端午节前长辈要给晚辈送“圈圈”,以此祈福娃娃健康成长。在“圈圈”的制作过程中,要用面捏塑五毒,固定在蒸好的面圈圈上,圈圈大小不同,上下五层做成塔状,套在小孩的脖子上以表达美好祝愿。这个“圈圈”要做得很大,只有如此孩子才能从中间钻过去。在加强面花艺术性的同时,延长了它的保质期,一件面花艺术品能保存好几个月。同时,李京锐还制作了一些小而精的面花,极具观赏性。
  “透过太白面花,人们可以看到太白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李京锐说。
  古朴粗犷、大胆随意、色彩鲜艳、生动逼真、妙趣盎然,具有一种天然之美,太白面花正以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