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政法专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专题·公益广告
第07版:文 化-1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诗经·大雅·绵》的岐山故事
与杜鹏程的一次见面
八旬老夫妻翰墨书晚晴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与杜鹏程的一次见面
何仲育
今年5月23日,我们将迎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我想起了50年前,忠诚的共产党员、著名作家杜鹏程辅导我们群众文艺爱好者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段往事。
杜鹏程曾挂职担任西安铁路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年在宝成铁路观音山工地和筑路工人一起睡工棚、一起修路。1972年5月,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当时的西安铁路局举行了职工文艺汇演。我有幸作为当时宝鸡铁路分局文艺宣传队的成员,参加了那次汇演。当年5月23日上午,当时的铁路局领导邀请杜鹏程在铁路局会议室,为参加汇演的200余名职工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和铁路局部分干部,作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辅导报告。
那个时候的杜鹏程刚从基层回来,身体也不好,一家四口人蜗居在西安东木头市的一间房子里。为了让杜鹏程能够一边休养调理,一边继续创作,当时的西安铁路局领导特意在原临潼工程处给他找了间房子暂住。我曾阅读过杜鹏程创作的小说《保卫延安》,也曾在中学学过他歌颂宝成铁路建设者的名篇《夜走灵官峡》。报告会那天,讲台上的杜鹏程穿着当时流行的灰色中山装,不高的个头,倒像是邻家的一个老人,一点儿也不像个大作家。尽管他面容憔悴,但神色却异常坚毅。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杜鹏程。
那天的报告会上,杜鹏程首先讲了当年毛主席决定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接着又给我们剖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及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创作道路。杜鹏程还从个人的认识角度,谈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意义。最后,他又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用延安精神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的方向去做人、作文,才能使自己和作品永远根植于中国大地。”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会,杜鹏程一气呵成,赢得了现场200多人的热烈掌声。
后来,我了解到,杜鹏程是在1938年6月到延安的,先后在八路军随营学校(抗大分校)和鲁迅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延安附近的农村做群众工作。之后,他又在延安大学学习近4年时间。1945年至1947年,他还在延安的工厂做过基层管理工作。可以说,杜鹏程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后延安文艺生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正是由于杜鹏程那年辅导我们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才点燃了我心中文学梦的火花。刚开始写作时,我只是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通讯报道“豆腐块”式的小文章。后来,经过不断学习和练笔,我的散文和随笔也屡见于《宝鸡日报》《陕西工人报》《人民铁道》,有的文章还获了奖。2004年5月,我的散文集《巍巍秦岭话深情》出版,同年9月,我成了陕西省作家协会的一名会员。如今,让我们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踏着杜鹏程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足迹,勇往直前,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作贡献!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