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诗经·大雅·绵》的岐山故事
郑鼎文
  3000多年前,古公亶父由豳迁岐之后,在岐山下的周原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壮举,不仅《史记》中有记载,《诗经·大雅·绵》对此也作了栩栩如生的叙述和颂扬。
  《绵》诗歌大意为:“大瓜小瓜连藤生,周国之始初有民,杜水迁居到漆水,古公亶父建家园。为蔽风雨挖窑洞,那时尚无房屋住。先祖古公名亶父,清早起来赶着马。沿着漆水向西行,一走走到岐山下。偕同妻子姜氏女,来到此地建房屋。平原肥沃很宽广,苦菜细嚼如饴糖。又是研究又策划,再执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盖房最可嘉。于是安心把家定,这里耕来那里植。划分疆界分田地,疏通沟渠垄成行。从西到东开阡陌,老少一起来干活。召来司空管工程,再让司徒聚众丁。命令人们建新屋,绳墨拉得紧绷绷。夹板竖立筑土墙,宗庙建好多雄壮。挖土声声铲进筐,倒土轰轰如雷响。敲打墙面声噔噔,拍平围墙响砰砰。百堵高墙齐耸起,敲起大鼓有气势。国都已建外城门,城门高耸威风震。修好宫殿正大门,正门立得很齐整……”
  这首热情洋溢的史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周王族首领古公亶父迁移到岐下周原后开拓进取、万众一心、热火朝天、重建家园、振兴周族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业绩。“周原
  月无月无,堇荼如饴”,这块被岐水、渭水滋润的广阔而肥美的周原大地,就连自然生长的野菜吃起来也是甘甜可口的,更不用说种植的庄稼、打下的粮食,是如何味道纯正滋养人了。
  清代文学家方玉润说:“故地利之美者地足以王,是则《绵》诗之旨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占尽“人和”的周人又获取了“地利”之便,再加上奋发有为、众志成城,生机勃勃的周人,就足以与殷人争夺天下了。是故可以说,周太王慧眼识宝地,以周原为根据地,率领族人在此建设新家园,就等于为周人灭商兴周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因此西周开国之后,认为王气始于此,便把古公亶父追封为“太王”。
  对此,新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这样写道:“古公亶父被戎狄侵略,无力抵抗,率家属和亲近奴隶迁居岐山下周原(陕西岐山县)……古公在周原上筑城郭室屋,以邑为单位居住归附人,改革戎狄旧俗,设立官司,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经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继续发展,强大到足以翦灭大国商。它的重大意义,周人是有足够认识的。文王称王,追尊古公为太王。”范文澜的这段叙述,清楚地说明周太王当年是在如今的陕西岐山县建立周国的。
  《大雅·绵》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部周人奋斗创业的史诗。其中的“岐下”,就是岐山之下,在今宝鸡市岐山县东北。
  可喜的是,古公亶父迁移到岐下周原建设新家园的故事,也被新近的考古发现所证实。2020年至2021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在宝鸡周原遗址首次发现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座西周早期城址(内城)和一座规模巨大的西周晚期城址(外城),以及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周原遗址的内涵。
  壮哉!岐下周原,周太王当年选中并在此创业肇基的佳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